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理论与技术 | 第15-22页 |
2.1 需求响应概述 | 第15页 |
2.2 需求响应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 第15-17页 |
2.2.1 价格型需求响应机制 | 第16-17页 |
2.2.2 激励型需求响应机制 | 第17页 |
2.3 以负荷聚合商为中间商的需求响应模式 | 第17-19页 |
2.3.1 负荷聚合商的定义 | 第17-18页 |
2.3.2 负荷聚合商在需求响应中的运营机制 | 第18-19页 |
2.4 需求响应的支持技术 | 第19-21页 |
2.4.1 先进计量技术 | 第20页 |
2.4.2 远程通信技术 | 第20-21页 |
2.4.3 智能控制技术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考虑信息价值的需求侧用户响应潜力评估指标体系 | 第22-31页 |
3.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 第22-24页 |
3.1.1 一般评估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3.1.2 考虑信息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 | 第23-24页 |
3.2 基于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分配 | 第24-26页 |
3.3 算例分析 | 第26-30页 |
3.3.1 参数设置 | 第26页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需求侧用户响应潜力评估方法 | 第31-45页 |
4.1 潜力评估方法分析 | 第31-34页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1-32页 |
4.1.2 单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32-33页 |
4.1.3 支持向量机 | 第33-34页 |
4.2 基于模糊优化集对分析理论的需求侧用户响应潜力评估方法 | 第34-37页 |
4.2.1 模糊优化集对分析理论 | 第34-35页 |
4.2.2 潜力评估流程 | 第35-37页 |
4.3 算例仿真分析 | 第37-44页 |
4.3.1 实验设置 | 第37-38页 |
4.3.2 潜力等级评估过程 | 第38-41页 |
4.3.3 算例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4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