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洪水风险分析及省级洪水风险图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我国的洪水灾害 | 第12-13页 |
·洪水风险图及其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工程背景 | 第14-15页 |
·洪水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洪水风险管理 | 第15-16页 |
·国内洪水风险管理 | 第16-18页 |
·洪水风险图编制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洪水风险图的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国外洪水风险图编制 | 第19-21页 |
·国内洪水风险图编制 | 第21-2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2 河流堤防防洪能力复核分析 | 第26-38页 |
·引言 | 第26页 |
·堤防防洪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堤防本身状况 | 第26-27页 |
·河道糙率 | 第27页 |
·上游来水影响 | 第27-28页 |
·河道防洪能力分析方法及模型 | 第28-29页 |
·实例分析 | 第29-37页 |
·区域背景 | 第29-31页 |
·河道糙率率定 | 第31页 |
·设计标准洪水与超标准洪水模拟 | 第31-32页 |
·结果检验 | 第32-33页 |
·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3 溃堤洪水泛滥分析 | 第38-70页 |
·引言 | 第38页 |
·堤防失事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堤防失事模式 | 第38-39页 |
·堤防溃口特性 | 第39页 |
·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 | 第39-46页 |
·MIKE 11溃堤模型 | 第40-42页 |
·洪水泛滥计算模型 | 第42-44页 |
·一、二维耦合模型 | 第44-46页 |
·实例研究 | 第46-68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6-47页 |
·溃堤位置分析 | 第47-49页 |
·溃堤泛滥模型构建 | 第49-56页 |
·溃口水流计算方法分析 | 第56-58页 |
·溃口参数取值影响分析 | 第58-65页 |
·线状阻水物对溃堤洪水泛滥过程影响 | 第65-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4 河流洪水风险图编制及管理 | 第70-93页 |
·引言 | 第70页 |
·河流洪水风险图编制方法 | 第70-72页 |
·洪水风险图绘制 | 第72-75页 |
·洪水风险图制图成果 | 第72页 |
·洪水风险图图示要素 | 第72-74页 |
·辽河典型河段洪水风险图绘制 | 第74-75页 |
·洪水风险图信息管理系统 | 第75-83页 |
·系统组成 | 第75-77页 |
·系统使用与管理 | 第77-83页 |
·省级洪水风险图系统——辽宁省为例 | 第83-88页 |
·辽宁省河流及水库 | 第84-86页 |
·辽宁省洪水风险图系统组成 | 第86-88页 |
·宁省洪水风险图系统建设 | 第88-90页 |
·建设目标 | 第88页 |
·建设原则 | 第88-89页 |
·建设过程 | 第89-90页 |
·省级洪水风险图编制管理 | 第90-92页 |
·管理机构 | 第90-91页 |
·运行管理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5 基于洪水风险分析的洪灾损失评估 | 第93-103页 |
·引言 | 第93页 |
·洪灾损失分类 | 第93-94页 |
·洪灾损失评估 | 第94-100页 |
·数据处理 | 第96-97页 |
·洪灾损失指标 | 第97页 |
·洪灾损失计算模型 | 第97-98页 |
·分类洪灾损失估算方法 | 第98-100页 |
·实例分析 | 第100-102页 |
·基本资料 | 第100-101页 |
·洪灾影响范围及损失结果 | 第101-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6 辽河中下游地区超标准洪水防御对策研究 | 第103-114页 |
·引言 | 第103页 |
·已有的超标准洪水防御对策 | 第103-104页 |
·新的洪水泛滥治水模式分析 | 第104-107页 |
·保护区分区 | 第104-105页 |
·洪水转移 | 第105-106页 |
·允许泛滥型治水模式 | 第106-107页 |
·堤防决口应对策略 | 第107-112页 |
·堤防决堤应急方案 | 第108-109页 |
·人员避险转移路线 | 第109-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与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3-124页 |
Ⅰ 参加课题 | 第123页 |
Ⅱ 发表论文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