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电力盾构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盾构隧道发展及应用 | 第13-18页 |
1.2.1 盾构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电力盾构隧道的应用情况 | 第15-17页 |
1.2.3 电力盾构隧道的特点 | 第17页 |
1.2.4 盾构法施工电力隧道的优势 | 第17-18页 |
1.3 盾构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 第18-23页 |
1.3.1 地表沉降变形研究 | 第19-21页 |
1.3.2 对邻近管线、建筑物影响的研究 | 第21-23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6-3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6-28页 |
2.1.1 工程简介 | 第26-27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2.2 项目特点、难点 | 第28-30页 |
2.3 管片设计 | 第30-31页 |
2.4 工井设计 | 第31-32页 |
2.5 附属设施设计 | 第32-33页 |
2.6 特殊措施设计 | 第33-34页 |
第3章 电力盾构断面选择及附属设施设计 | 第34-47页 |
3.1 电力盾构设计特点及原则 | 第34-35页 |
3.1.1 设计特点 | 第34页 |
3.1.2 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3.2 盾构隧道断面选型分析 | 第35-41页 |
3.2.1 断面选型原则 | 第35-37页 |
3.2.2 北京地区典型盾构断面 | 第37-41页 |
3.3 管片设计 | 第41-43页 |
3.3.1 管片形式 | 第41-42页 |
3.3.2 拼装方式选择 | 第42页 |
3.3.3 电力盾构管片特殊设计 | 第42-43页 |
3.4 附属设施设计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电力盾构工井设计及施工 | 第47-62页 |
4.1 工井设计 | 第47-51页 |
4.1.1 盾构工作井的类型及尺寸 | 第47-49页 |
4.1.2 整体、分体始发工期对比 | 第49页 |
4.1.3 盾构工作井功能 | 第49页 |
4.1.4 工井结构设计 | 第49-51页 |
4.2 工井施工 | 第51-59页 |
4.2.1 排桩+内支撑围护 | 第51-53页 |
4.2.2 倒挂井壁法支护 | 第53-55页 |
4.2.3 钻孔沉管法检查井 | 第55-59页 |
4.3 刀盘检修更换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电力盾构选型及施工关键技术 | 第62-96页 |
5.1 盾构机选型分析 | 第62-69页 |
5.1.1 选型原则 | 第62页 |
5.1.2 盾构机类型选择分析 | 第62-63页 |
5.1.3 北京地区土压平衡盾构机设备分析 | 第63-65页 |
5.1.4 北京不同区域盾构选型建议 | 第65页 |
5.1.5 北京地区电力盾构隧道穿越地层总结 | 第65页 |
5.1.6 粘土层、粉土层和粉细砂层盾构选型 | 第65-67页 |
5.1.7 卵石地层盾构选型 | 第67-69页 |
5.2 依托工程盾构机参数及特点 | 第69-80页 |
5.2.1 盾构机出厂前适应性论证项目 | 第69-77页 |
5.2.2 盾构机的技术参数 | 第77-80页 |
5.3 小直径电力盾构的施工控制特点 | 第80-81页 |
5.3.1 设备配置方面的差异 | 第80页 |
5.3.2 施工组织方面的差异 | 第80-81页 |
5.3.3 安全与环保方面的差异 | 第81页 |
5.4 复杂地层的施工控制措施 | 第81-85页 |
5.4.1 不同地层内的施工参数统计 | 第81-83页 |
5.4.2 参数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83-85页 |
5.5 重要穿越的施工控制措施 | 第85-92页 |
5.5.1 推进参数设定 | 第85-86页 |
5.5.2 碴土改良 | 第86-89页 |
5.5.3 出土量控制 | 第89页 |
5.5.4 超前注浆加固 | 第89-90页 |
5.5.5 同步注浆 | 第90-91页 |
5.5.6 穿越后跟踪注浆措施 | 第91-92页 |
5.6 盾构进出洞措施 | 第92-93页 |
5.7 小半径曲线段施工控制措施 | 第93-9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5.8.1 小直径盾构机选型及适应性论证 | 第94-95页 |
5.8.2 电力盾构施工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 第95页 |
5.8.3 盾构下穿重要建(构)筑物重点 | 第95-96页 |
第6章 电力盾构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及研究 | 第96-118页 |
6.1 盾构施工引起地层变形机理 | 第96-98页 |
6.1.1 盾构施工引起变形的原因 | 第96-97页 |
6.1.2 变形规律 | 第97-98页 |
6.2 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 | 第98-106页 |
6.2.1 地表沉降监测方案 | 第98-99页 |
6.2.2 横向沉降分析 | 第99-100页 |
6.2.3 纵向沉降分析 | 第100-106页 |
6.3 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管线变形影响分析 | 第106-111页 |
6.3.1 邻近管线情况 | 第106-107页 |
6.3.2 管线沉降测点布置 | 第107-108页 |
6.3.3 管线变形分析 | 第108-111页 |
6.4 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地铁车站影响分析 | 第111-117页 |
6.4.1 下穿地铁车站情况 | 第111-113页 |
6.4.2 安全性评估 | 第113-114页 |
6.4.3 地铁监测方案 | 第114-115页 |
6.4.4 盾构施工对地铁影响分析 | 第115-11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8-119页 |
7.2 不足与下一步的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