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木鱼镇旅游村镇地域性山地景观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学术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时代政策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1-15页 |
1.2.1 基本概念解析 | 第11-14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2.3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5-16页 |
1.3.1 文化保护意义 | 第15页 |
1.3.2 村镇发展意义 | 第15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地域性山地景观概述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1 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山地景观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 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的关系 | 第18-19页 |
2.3 地域性景观设计的特点 | 第19-22页 |
2.3.1 生态性 | 第19-20页 |
2.3.2 地域性 | 第20页 |
2.3.3 开放性 | 第20-21页 |
2.3.4 边缘性 | 第21-22页 |
第3章 神农架地域性山地景观的构成 | 第22-42页 |
3.1 神农架林区旅游资源 | 第22页 |
3.2 神农架地域性山地景观的自然要素 | 第22-26页 |
3.2.1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3.2.2 区域气候 | 第23-24页 |
3.2.3 区域植物 | 第24-26页 |
3.3 神农架地域性山地景观的人文要素 | 第26-30页 |
3.3.1 神农文化 | 第26-27页 |
3.3.2 宗教信仰 | 第27-29页 |
3.3.3 传统民俗 | 第29-30页 |
3.3.4 社会生活方式 | 第30页 |
3.4 景观整体布局 | 第30-32页 |
3.5 景观空间节点 | 第32-35页 |
3.5.1 滨水景观空间 | 第32-33页 |
3.5.2 乡土特色景观 | 第33页 |
3.5.3 景观小品设计 | 第33-35页 |
3.6 景观建筑装饰细节 | 第35-42页 |
3.6.1 错落有致的屋顶筑脊 | 第35-36页 |
3.6.2 丰富多彩的装饰细节 | 第36-40页 |
3.6.3 材料与色彩对比 | 第40-42页 |
第4章 木鱼镇地域性山地景观设计现状 | 第42-45页 |
4.1 旅游村镇地域性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4.1.1 景观建设雷同化 | 第42页 |
4.1.2 景观设计同质化 | 第42-43页 |
4.1.3 景观设计单一化 | 第43页 |
4.2 旅游村镇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第43-45页 |
4.2.1 加强对地域文化的解读 | 第43-44页 |
4.2.2 提高设计者技法的表达能力 | 第44页 |
4.2.3 政府行政干预 | 第44-45页 |
第5章 地域文化在小当阳村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 第45-67页 |
5.1 区域概况 | 第45页 |
5.2 区域内景观空间布局 | 第45-48页 |
5.3 地域性装饰元素的表达手法 | 第48-51页 |
5.3.1 再现与抽象表达 | 第48-49页 |
5.3.2 隐喻与象征手段 | 第49-50页 |
5.3.3 生态化的运用 | 第50-51页 |
5.4 地域文化在景观建筑装饰细节上的运用 | 第51-56页 |
5.4.1 景观建筑细部 | 第51-55页 |
5.4.2 色彩与材质 | 第55-56页 |
5.5 打造神农特色的景观建筑 | 第56-67页 |
5.5.1 “神农文化园”景观建筑设计 | 第56-59页 |
5.5.2 “农耕文化园”景观建筑设计 | 第59-63页 |
5.5.3 “原始巢穴园”景观建筑设计 | 第63-67页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从趋同化走向地域化的设计理念 | 第67-68页 |
6.2 景观设计整体思路化走向地域化的设计思路 | 第68-69页 |
6.2.1 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 第68页 |
6.2.2 地域化景观设计创新思路的整体设计思路 | 第68-69页 |
6.3 对我国当前景观设计行业的相关思考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