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碎石路面、碎石基层论文

水泥稳定碎石早期微裂愈合特性及力学性能演化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研究第14-18页
        1.2.2 水泥基材料裂缝自愈合研究第18-19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早期微裂数值模拟第24-54页
    2.1 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形成机理研究第24-31页
        2.1.1 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机理第24-27页
        2.1.2 半刚性基层收缩应力的计算第27-30页
        2.1.3 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规律第30-31页
    2.2 微裂技术作用机理研究第31-34页
        2.2.1 微裂技术简介第31页
        2.2.2 微裂技术作用机理第31-32页
        2.2.3 水泥稳定碎石干缩试验第32-34页
    2.3 基于静态电阻法的干缩试验第34-37页
        2.3.1 试验过程第34-35页
        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5-37页
    2.4 基于内聚力的水泥稳定碎石早期微裂数值模拟第37-52页
        2.4.1 内聚力模型介绍第38-39页
        2.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CZM单元参数第39-43页
        2.4.3 水泥稳定碎石早期微裂数值模拟第43-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水泥稳定碎石微裂程度控制方法研究第54-68页
    3.1 水泥稳定碎石微裂程度影响因素第54-56页
        3.1.1 混合料结构类型第55页
        3.1.2 水泥剂量第55页
        3.1.3 微裂时间第55页
        3.1.4 微裂荷载第55-56页
    3.2 原材料试验及试件的制备第56-58页
        3.2.1 原材料试验第56-57页
        3.2.2 试件的制备第57-58页
    3.3 水泥稳定碎石微裂程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第58-63页
        3.3.1 微裂程度影响因素的参数分析第58-60页
        3.3.2 水泥稳定碎石微裂程度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第60-63页
    3.4 基于响应面法的水泥稳定碎石微裂程度控制模型的建立第63-67页
        3.4.1 基于响应面法的试验设计第63-64页
        3.4.2 水泥稳定碎石微裂程度控制模型的建立第64-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水泥稳定碎石愈合特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68-94页
    4.1 水泥稳定碎石愈合过程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第68-72页
        4.1.1 水泥稳定碎石愈合过程力学性能试验方案第68-69页
        4.1.2 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第69-72页
    4.2 微裂前后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研究第72-73页
    4.3 水泥稳定碎石自愈合力学性能演化过程试验研究第73-91页
        4.3.1 水泥稳定碎石自愈合抗压强度演化过程第74-79页
        4.3.2 水泥稳定碎石自愈合劈裂强度演化过程第79-85页
        4.3.3 水泥稳定碎石自愈合抗压回弹模量演化过程第85-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4页
第五章 水泥稳定碎石愈合特性细观结构分析第94-116页
    5.1 水泥稳定碎石细观结构分析方法第94-98页
        5.1.1 微裂缝自愈合机理第94-96页
        5.1.2 体视显微镜成像第96-97页
        5.1.3 图像分割技术第97-98页
    5.2 基于裂缝宽度值的水泥稳定碎石愈合特性分析第98-107页
        5.2.1 微裂缝宽度值提取第98-100页
        5.2.2 微裂缝宽度值的统计与分析第100-105页
        5.2.3 微裂缝宽度值变化规律与愈合特性分析第105-107页
    5.3 基于愈合产物生成情况的愈合特性分析第107-112页
        5.3.1 愈合产物的观察第107-110页
        5.3.2 图像处理与分析第110-112页
    5.4 本章小结第112-116页
第六章 水泥稳定碎石早期微裂收缩性能及耐久性研究第116-144页
    6.1 试验方案及试件的制备第116-118页
    6.2 水泥稳定碎石愈合过程干缩性能试验研究第118-124页
        6.2.1 干缩试验方法第118-119页
        6.2.2 水泥稳定碎石干缩试验结果第119-121页
        6.2.3 水泥稳定碎石愈合过程干缩性能分析第121-124页
    6.3 水泥稳定碎石愈合过程温缩性能试验研究第124-128页
        6.3.1 温缩试验方法第124-125页
        6.3.2 水泥稳定碎石温缩试验结果第125-126页
        6.3.3 水泥稳定碎石愈合过程温缩性能分析第126-128页
    6.4 水泥稳定碎石早期微裂疲劳特性研究第128-133页
        6.4.1 弯拉强度试验第128-130页
        6.4.2 疲劳试验第130-131页
        6.4.3 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31-133页
    6.5 水泥稳定碎石早期微裂抗冻性能研究第133-142页
        6.5.1 冻融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温度场监测第133-134页
        6.5.2 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第134-135页
        6.5.3 水泥稳定碎石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135-142页
    6.6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七章 水泥稳定碎石愈合特性现场测试分析第144-164页
    7.1 水泥稳定碎石微裂技术的施工过程第144-148页
        7.1.1 工程概况及试验路段划分第144-145页
        7.1.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微裂技术施工过程第145-146页
        7.1.3 基于落球式弯沉仪的微裂技术过程控制第146-147页
        7.1.4 基于落球式弯沉仪的水泥稳定碎石愈合特性研究第147-148页
    7.2 基于光纤光栅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愈合特性动静态监测第148-159页
        7.2.1 光纤光栅(FBG)传感技术基本原理第149-150页
        7.2.2 传感器的布设及加载车辆的参数第150-153页
        7.2.3 静载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现场检测及结果分析第153-158页
        7.2.4 动载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现场检测及结果分析第158-159页
    7.3 弯沉检测第159-161页
        7.3.1 路面弯沉数据的测试第159-160页
        7.3.2 测试结果及分析第160-161页
    7.4 本章小结第161-164页
第八章 考虑早期微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第164-184页
    8.1 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简介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64-166页
        8.1.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简介第164-165页
        8.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65-166页
    8.2 考虑早期微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第166-178页
        8.2.1 早期微裂后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计算第166-170页
        8.2.2 不同的基层厚度对路面结构的影响第170-173页
        8.2.3 不同的面层厚度对路面结构的影响第173-175页
        8.2.4 不同的面层模量对路面结构的影响第175-178页
    8.3 动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分析第178-182页
        8.3.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动力响应数值模型的建立第179页
        8.3.2 实测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第179-180页
        8.3.3 动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分析第180-182页
    8.4 本章小结第182-184页
第九章 结论第184-188页
    9.1 结论第184-186页
    9.2 创新点第186页
    9.3 展望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第198-200页
致谢第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体外循环模型中灌注流量/血压对脑灌注及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老年慢病患者合并老年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