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1.1 前言 | 第16页 |
1.2 “三泥”性质 | 第16-19页 |
1.2.1 间隙水 | 第17页 |
1.2.2 毛细结合水 | 第17页 |
1.2.3 表面吸附水 | 第17-18页 |
1.2.4 内部结合水 | 第18-19页 |
1.3 “三泥”危害 | 第19-20页 |
1.3.1 环境危害 | 第19-20页 |
1.3.2 企业危害 | 第20页 |
1.4 炼化“三泥”处理现状 | 第20-23页 |
1.4.1 油泥处理 | 第20-21页 |
1.4.2 浮渣处理 | 第21-22页 |
1.4.3 污泥处理 | 第22-23页 |
1.5 “三泥”处理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第2章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25-33页 |
2.1 荆门石化“三泥”处理发展及现状 | 第25-26页 |
2.2 荆门石化“三泥”的组成及排放量 | 第26页 |
2.3 “三泥”处理研究方案 | 第26-31页 |
2.3.1 叠螺机的起源发展 | 第27-28页 |
2.3.2 叠螺机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2.3.3 叠螺机的主要特点 | 第30-31页 |
2.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页 |
2.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31-32页 |
2.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3章 “三泥”干化实验与结果 | 第33-62页 |
3.1 试验的仪器药品 | 第33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33页 |
3.2 实验的方法与原理 | 第33-35页 |
3.2.1 酸化氧化调理高污度高含油污泥的脱水工艺研究 | 第33-34页 |
3.2.2 化学调理常规低含油量污泥的脱水工艺研究 | 第34-35页 |
3.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35-40页 |
3.3.1 污泥含水率的测定 | 第35页 |
3.3.2 污泥含油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3.3.3 污泥比阻的测定 | 第36-37页 |
3.3.4 “三泥”离心上清液中浊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3.3.5 “三泥”离心上清液中悬浮物的测定 | 第38页 |
3.3.6 “三泥”离心上清液中COD的测定 | 第38-40页 |
3.3.7 “三泥”离心上清液中油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3.4 实验结果讨论与小结 | 第40-54页 |
3.4.1 一期实验处理效果 | 第43-46页 |
3.4.2 一期实验结论 | 第46-47页 |
3.4.3 叠螺机处理“三泥”二期实验 | 第47-51页 |
3.4.4 二期实验数据分析 | 第51-54页 |
3.5 干化实验 | 第54-59页 |
3.5.1 干化实验数据 | 第54-55页 |
3.5.2 干化“三泥”燃烧测试 | 第55-58页 |
3.5.3 CFB锅炉焚烧“三泥”外排气体数据 | 第58-59页 |
3.6 叠螺机处理“三泥”实验结论 | 第59-62页 |
第4章 工业运行与技术经济分析 | 第62-77页 |
4.1 工业运行 | 第62-71页 |
4.1.1 叠螺机运行调试 | 第63页 |
4.1.2 运行操作 | 第63-64页 |
4.1.3 运行中的调整 | 第64-70页 |
4.1.4 “三泥”干化运行标定 | 第70-71页 |
4.2 技术经济分析 | 第71-75页 |
4.2.1 质量标定 | 第71-72页 |
4.2.2 监测计划 | 第72页 |
4.2.3 数据分析说明 | 第72-74页 |
4.2.4 电耗、药耗和成本 | 第74-75页 |
4.3 工业化评价说明 | 第75-7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图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