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3 相关研究评述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特色 | 第19-22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1.4.3 研究的思路 | 第20-21页 |
1.4.4 研究的创新 | 第21-22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2-25页 |
2.1.1 产业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特色产业的概念 | 第23页 |
2.1.3 产业化的概念和特征 | 第23-25页 |
2.2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2.2.1 产业模式概念 | 第25-26页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6页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6-27页 |
2.2.4 产业布局理论 | 第27-29页 |
3 广西油茶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40页 |
3.1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3.2 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第30-33页 |
3.3 百色油茶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第33-40页 |
3.3.1 百色油茶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 | 第33-37页 |
3.3.2 百色油茶特色产业发展的特点 | 第37-38页 |
3.3.3 百色油茶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0页 |
4 百色油茶特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40-49页 |
4.1 内部优势 | 第40-42页 |
4.1.1 自然条件优越 | 第40页 |
4.1.2 种质资源丰富 | 第40-41页 |
4.1.3 经济效益显著 | 第41页 |
4.1.4 区位优势独特 | 第41页 |
4.1.5 文化底蕴深厚 | 第41-42页 |
4.1.6 服务保障完备 | 第42页 |
4.1.7 科技支撑有力 | 第42页 |
4.2 发展劣势 | 第42-43页 |
4.2.1 发展模式相对粗放 | 第42-43页 |
4.2.2 资金整体投入不足 | 第43页 |
4.2.3 知名品牌打造不易 | 第43页 |
4.3 外部机遇 | 第43-45页 |
4.3.1 油茶市场前景广阔 | 第43-44页 |
4.3.2 政策扶持日趋增强 | 第44-45页 |
4.3.3 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 第45页 |
4.4 面临挑战 | 第45-46页 |
4.4.1 自然灾害、病虫害风险 | 第45页 |
4.4.2 国内油茶主产区的竞争 | 第45-46页 |
4.4.3 产品价格、供需关系 | 第46页 |
4.5 SWOT矩阵分析 | 第46-49页 |
5 油茶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9-57页 |
5.1 国外油橄榄产业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经验 | 第49-50页 |
5.2 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50-51页 |
5.3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51-52页 |
5.4 广西区内油茶产业独具特色的发展经验 | 第52-55页 |
5.4.1 三江县“内引外联”模式 | 第52-53页 |
5.4.2 龙胜县“政策引导”模式 | 第53-54页 |
5.4.3 平桂区“多力并举”模式 | 第54-55页 |
5.4.4 宁明县“结构调整”模式 | 第55页 |
5.5 经验借鉴启发 | 第55-57页 |
6 加快百色油茶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6.1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构筑油茶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 第57-58页 |
6.2 聚焦优势,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 | 第58页 |
6.3 技术创新,重点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 第58-59页 |
6.4 突出重点,大力培植油茶加工龙头企业 | 第59-60页 |
6.5 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油茶特色品牌建设 | 第60-61页 |
7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61-6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61-6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