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14-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 第16-33页 |
1.1 颗石藻 | 第16-19页 |
1.1.1 颗石藻的生态地位 | 第16-19页 |
1.2 海洋酸化 | 第19-25页 |
1.2.1 海洋酸化对近岸海域的影响 | 第19页 |
1.2.2 海洋酸化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第19-21页 |
1.2.3 颗石藻对海洋酸化的响应 | 第21-25页 |
1.3 盐度 | 第25-27页 |
1.3.1 盐度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第25-26页 |
1.3.2 盐度对颗石藻的影响 | 第26-27页 |
1.4 振荡pCO_2模拟海洋酸化的研究 | 第27-2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5.1 颗石藻钙化程度的改变 | 第29-30页 |
1.5.2 碳酸盐系统的调控 | 第30-31页 |
1.5.3 紫外辐射的研究方法 | 第31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3页 |
第2章 钙化颗石藻在不同盐度和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条件下的生理学响应 | 第33-59页 |
2.1 前言 | 第33-3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2.2.1 藻种及培养方法 | 第35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2.2.3 光强测定 | 第36-37页 |
2.2.4 海水碳酸盐系统测定 | 第37页 |
2.2.5 生长速率及细胞粒径测定 | 第37页 |
2.2.6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37-38页 |
2.2.7 色素含量测定 | 第38页 |
2.2.8 光合速率与钙化速率的测定 | 第38-39页 |
2.2.9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2.3 结果 | 第39-55页 |
2.3.1 碳酸盐系统 | 第39-43页 |
2.3.2 生长速率与细胞大小 | 第43-45页 |
2.3.3 最大和有效光化学效率 | 第45-47页 |
2.3.4 色素含量 | 第47-49页 |
2.3.5 光合、钙化速率以及二者的比率 | 第49-51页 |
2.3.6 细胞对高光的短期光生理响应 | 第51-53页 |
2.3.7 修复损伤速率以及二者的比率 | 第53-55页 |
2.4 讨论 | 第55-58页 |
2.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钙化颗石藻在振荡碳酸盐系统条件下的生理学响应 | 第59-83页 |
3.1 前言 | 第59-6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3.2.1 藻种与培养方法 | 第60-61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61-62页 |
3.2.3 光强测定 | 第62页 |
3.2.4 碳酸盐系统测定 | 第62页 |
3.2.5 生长速率及细胞粒径测定 | 第62页 |
3.2.6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62-63页 |
3.2.7 色素含量测定 | 第63页 |
3.2.8 光合与钙化速率测定 | 第63页 |
3.2.9 统计分析 | 第63页 |
3.3 结果 | 第63-79页 |
3.3.1 碳酸盐系统 | 第63-67页 |
3.3.2 生长速率与细胞大小 | 第67-69页 |
3.3.3 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非光化学淬灭 | 第69-72页 |
3.3.4 色素含量 | 第72-73页 |
3.3.5 最大和有效光化学效率 | 第73-75页 |
3.3.6 光合速率和钙化速率 | 第75-77页 |
3.3.7 POC, PIC以及PIC/POC | 第77-79页 |
3.4 讨论 | 第79-82页 |
3.5 小结 | 第82-83页 |
总结与创新 | 第83-84页 |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0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0-101页 |
出海与学术会议参与经历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