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1 植物花器官发育的研究概述 | 第10-15页 |
1.1.1 植物花器官的发育过程 | 第10-11页 |
1.1.2 植物花器官发育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3 植物花瓣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 JAG基因的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1.2.1 C2H2锌指家族转录因子的概况 | 第15-16页 |
1.2.2 JAG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TCP家族基因的研究概述 | 第17-22页 |
1.3.1 TCP家族基因的概况 | 第17-19页 |
1.3.2 TCP家族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 研究内容、总体研究路线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总体研究路线 | 第23页 |
1.5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3-24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菌种及载体 | 第25页 |
2.1.3 引物 | 第25页 |
2.1.4 试剂盒及化学试剂 | 第25-26页 |
2.1.5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6 培养基和抗生素以及各种常用溶液 | 第26页 |
2.1.7 数据库及生物软件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9页 |
2.2.1 植物栽培 | 第27页 |
2.2.2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 第27页 |
2.2.3 植物基因型鉴定 | 第27-29页 |
2.2.4 植物表型分析 | 第29-30页 |
2.2.5 植物RNA提取 | 第30-31页 |
2.2.6 反转录 | 第31页 |
2.2.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 第31页 |
2.2.8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31页 |
2.2.9 基因克隆和载体构建 | 第31-36页 |
2.2.10 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 第36页 |
2.2.11 植物的转基因及筛选 | 第36-37页 |
2.2.12 植物花器官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2.2.13 共同调控靶基因的维恩(VENN)图分析 | 第38页 |
2.2.14 ChIP-seq和micro-array数据的收集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67页 |
3.1 jag、tcp5突变体和多基因突变体花器官的表型分析 | 第39-45页 |
3.1.1 突变体的构建 | 第39-41页 |
3.1.2 突变体花器官的表型分析 | 第41-45页 |
3.2 JAG与TCP5在花器官中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45-46页 |
3.3 TCP5在jag突变体花瓣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6-47页 |
3.4 JAGp:JAG:GR诱导型表达转基因植物的构建 | 第47-52页 |
3.4.1 JAGp1、JAG2、3’UTR、GR基因的PCR扩增 | 第47-48页 |
3.4.2 诱导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3.4.3 诱导型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 第49-50页 |
3.4.4 诱导型表达转基因植物的筛选 | 第50-51页 |
3.4.5 诱导型表达转基因植物花器官的表型分析 | 第51-52页 |
3.5 35 S:JAGg过表达转基因植物的构建 | 第52-54页 |
3.5.1 JAG基因编码区的PCR扩增 | 第52-53页 |
3.5.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3-54页 |
3.5.3 过表达转基因植物的筛选 | 第54页 |
3.6 JAG和TCP5共同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筛选以及qRT-PCR验证 | 第54-59页 |
3.7 外源赤霉素处理对jag突变体花器官发育的影响 | 第59-63页 |
3.8 JAG调控花器官中叶绿素a与b比例 | 第63-67页 |
3.8.1 诱导JAG过表达对花器官中w(Chla)和w(Chlb)的影响 | 第63-64页 |
3.8.2 在诱导JAG过表达的花器官中,CAO的表达量变化 | 第64-65页 |
3.8.3 JAG促进CAO调控网络中的潜在相关基因的挖掘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7-71页 |
4.1 拟南芥JAG和TCP5基因对花器官发育的调控 | 第67-68页 |
4.2 拟南芥JAG和TCP5基因共同调控的下游靶基因 | 第68-70页 |
4.3 拟南芥JAG基因对花器官中叶绿素的调控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2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71页 |
5.2 创新点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1 | 第78-81页 |
附录2 | 第81-82页 |
附录3 | 第82-87页 |
附录4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课题的经费来源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