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论文写作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 一、视角转换:从衔接到兼容 | 第15-22页 |
| (一)兼容性的表达 | 第15-18页 |
| (二)为何谈兼容性 | 第18-20页 |
| (三)兼容性范围的限定 | 第20-22页 |
| (四)小结 | 第22页 |
| 二、行政复议与信访现实的不兼容 | 第22-37页 |
| (一)制度层面的不兼容 | 第23-28页 |
| (二)观念层面的不兼容 | 第28-33页 |
| (三)主体层面的不兼容 | 第33-37页 |
| (四)小结 | 第37页 |
| 三、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兼容基础 | 第37-42页 |
| (一)演进动力的同一性 | 第39-41页 |
| (二)模式选择的共存性 | 第41-42页 |
| (三)小结 | 第42页 |
| 四、如何兼容:“功能耦合” | 第42-53页 |
| (一)行政救济观念与行政救济制度耦合 | 第43-46页 |
| (二)行政救济观念与行政救济的法律主体耦合 | 第46-49页 |
| (三)行政救济制度与行政救济的法律主体耦合 | 第49-51页 |
| (四)小结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