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川芎嗪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背根节神经元电压门控钙通道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9页
    1 神经病理痛概述第15-16页
    2 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第16-18页
        2.1 病因第16页
        2.2 疼痛信号传导变化第16-17页
        2.3 离子通道改变第17页
        2.4 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第17-18页
        2.5 免疫反应第18页
    3 神经病理痛的治疗第18-20页
        3.1 一线治疗药物第18-19页
        3.2 二线治疗药物第19页
        3.3 三线治疗药物第19页
        3.4 新兴疗法第19页
        3.5 背根神经节及周围神经刺激疗法第19-20页
        3.6 物理治疗第20页
    4 电压门控钙通道在神经病理痛中的作用第20-23页
        4.1 L型钙通道与神经病理痛第20-21页
        4.2 N型钙通道与神经病理痛第21-22页
        4.3 P/Q型钙通道与神经病理痛第22页
        4.4 T型钙通道与神经病理痛第22-23页
    5 背根神经节(DRG)与神经病理痛第23-24页
    6 神经病理痛动物模型第24-25页
    7 神经病理痛与抑郁第25页
    8 川芎嗪第25-27页
        8.1 川芎嗪对炎性痛的作用第26页
        8.2 川芎嗪对神经病理痛的作用第26页
        8.3 川芎嗪的钙拮抗作用第26-27页
        8.4 川芎嗪的抗抑郁作用第27页
    9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第29-31页
    1 实验动物第29页
    2 主要实验仪器第29-30页
    3 实验药品第30-31页
第三章 实验方法第31-39页
    1 试剂配制第31页
    2 实验动物分组第31页
    3 神经病理痛动物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4 给药剂量与方法第32页
    5 大鼠行为学实验第32-35页
        5.1 一般行为学观察第32-33页
        5.2 机械痛阈的测定(mechanical withdrawl threshold MWT)第33页
        5.3 热刺痛阈的测定(thermal withdrawl latency TWL)第33页
        5.4 糖水偏好实验第33-34页
        5.5 旷场实验第34页
        5.6 强迫游泳实验第34页
        5.7 食物消耗实验第34-35页
    6 膜片钳技术记录DRG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第35-37页
        6.1 DRG的急性分散第35页
        6.2 玻璃微电极的拉制第35-36页
        6.3 玻璃微电极的充灌第36页
        6.4 Ag/AgCl电极第36页
        6.5 DRG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的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第36-37页
    7 数据分析第37页
    8 统计方法第37-39页
第四章 实验结果第39-51页
    1 川芎嗪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第39-41页
        1.1 一般情况第39页
        1.2 川芎嗪对SNL模型大鼠热刺痛阈(TWL)的影响第39-40页
        1.3 川芎嗪对SNL模型大鼠机械痛阈(MWT)的影响第40-41页
    2 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伴随抑郁行为及川芎嗪对其抑郁行为的影响第41-42页
    3 川芎嗪对DRG电压门控钙通道的影响第42-51页
        3.1 成年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急性分散第42-43页
        3.2 川芎嗪对DRG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Ⅰ-Ⅴ曲线的影响第43-45页
        3.3 川芎嗪浓度依赖性抑制DRG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第45-46页
        3.4 川芎嗪非电压依赖性抑制DRG高电压激活钙通道电流第46页
        3.5 川芎嗪抑制DRG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的时效曲线第46-47页
        3.6 川芎嗪抑制DRG非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第47-48页
        3.7 川芎嗪对DRG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激活曲线的影响第48-49页
        3.8 川芎嗪对DRG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失活曲线的影响第49-51页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第51-56页
参考文献第56-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彦晖教授“象症辨证”治疗肺癌临床经验探析
下一篇:柴郁地仙方抗围绝经期抑郁症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