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及依据 | 第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1-12页 |
1.3 以往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避暑山庄宫殿区的兴建 | 第15-22页 |
2.1 修建背景 | 第15-17页 |
2.2 修建经过 | 第17-20页 |
2.3 设计思想 | 第20-22页 |
第3章 清音阁建筑群的历史沿革 | 第22-28页 |
3.1 康乾时期的建设 | 第22-23页 |
3.2 嘉庆时期的发展 | 第23-24页 |
3.3 道光时期及清代末期的衰败 | 第24-25页 |
3.4 清音阁建筑群的损坏与修复 | 第25-28页 |
第4章 清音阁建筑群的建筑功能与使用 | 第28-35页 |
4.1 乾隆时期清宫生活研究 | 第28-29页 |
4.2 文化功能与使用 | 第29-31页 |
4.3 政治功能与使用 | 第31-34页 |
4.4 社会功能与使用 | 第34-35页 |
第5章 清音阁戏楼与其它皇家大戏楼 | 第35-50页 |
5.1 戏台的历史发展 | 第35-39页 |
5.1.1 传统戏曲观演空间的发展 | 第35-36页 |
5.1.2 清代宫廷戏台的发展 | 第36-39页 |
5.2 清宫三层戏楼的建筑特色 | 第39-48页 |
5.2.1 修建背景及经过 | 第39-41页 |
5.2.2 院落布局与空间组合 | 第41-44页 |
5.2.3 建筑样式及结构特点 | 第44-48页 |
5.3 清宫戏台的演戏活动 | 第48-50页 |
第6章 清音阁建筑群的建筑艺术与技术 | 第50-82页 |
6.1 清音阁建筑群的空间布局 | 第50-51页 |
6.2 德汇门 | 第51页 |
6.3 门殿 | 第51-55页 |
6.3.1 清代文献档案 | 第52页 |
6.3.2 近现代研究及影像 | 第52页 |
6.3.3 遗址现状 | 第52-53页 |
6.3.4 复原研究 | 第53-55页 |
6.4 前殿 | 第55-60页 |
6.4.1 清代文献档案 | 第55页 |
6.4.2 近现代研究及影像 | 第55-56页 |
6.4.3 遗址现状 | 第56-57页 |
6.4.4 复原研究 | 第57-60页 |
6.5 清音阁 | 第60-67页 |
6.5.1 清代文献档案 | 第60-62页 |
6.5.2 近现代研究及影像 | 第62-63页 |
6.5.3 遗址现状 | 第63-64页 |
6.5.4 现存构件 | 第64页 |
6.5.5 复原研究 | 第64-67页 |
6.6 福寿园 | 第67-75页 |
6.6.1 清代文献档案 | 第68-69页 |
6.6.2 近现代研究及影像 | 第69-70页 |
6.6.3 遗址现状 | 第70-71页 |
6.6.4 复原研究 | 第71-73页 |
6.6.5 內檐装修 | 第73-75页 |
6.7 勤政殿 | 第75-79页 |
6.7.1 清代文献档案 | 第75-76页 |
6.7.2 近现代研究及影像 | 第76页 |
6.7.3 遗址现状 | 第76-77页 |
6.7.4 复原研究 | 第77-78页 |
6.7.5 内檐装修 | 第78-79页 |
6.8 卷阿胜境 | 第79-82页 |
6.8.1 清代文献档案 | 第79-80页 |
6.8.2 近现代研究及影像 | 第80页 |
6.8.3 内檐装修 | 第80-82页 |
第7章 小结 | 第82-83页 |
7.1 历史价值 | 第82页 |
7.2 复原结果 | 第82页 |
7.3 未尽事宜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图表目录 | 第85-90页 |
附录A 《清宫热河档案》中有关清音阁的记载 | 第90-104页 |
附录B 《热河园庭现行则例》中有关清音阁的记载 | 第104-106页 |
附录C 御制诗 | 第106-108页 |
附录D 避暑山庄清音阁建筑群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设计 | 第108-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