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重绎”的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现象概况 | 第17-33页 |
第一节 从《倾城之恋》到《少帅》:个人少女幻梦的圆满 | 第17-20页 |
第二节 从《金锁记》到《怨女》:对“不彻底人物”的执著坚守 | 第20-24页 |
第三节 从《十八春》到《半生缘》:苍凉式美学的复归 | 第24-28页 |
第四节 从《色·戒》到《小团圆》:回旋往复的自我剖白 | 第28-33页 |
第二章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具体方式及特征 | 第33-60页 |
第一节 重绎前后作品的故事内容差异 | 第33-40页 |
第二节 重绎前后作品的文本风格差异 | 第40-48页 |
第三节 重绎前后作品的价值取向差异 | 第48-54页 |
第四节 重绎前后作品的艺术反响差异 | 第54-60页 |
第三章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原因 | 第60-79页 |
第一节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客观原因 | 第60-71页 |
第二节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主观原因 | 第71-79页 |
第四章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意义 | 第79-88页 |
第一节 身处异域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 第79-81页 |
第二节 个人价值观的执著彰显 | 第81-83页 |
第三节 早年精神创伤的自我疗愈 | 第83-85页 |
第四节 对“五四”文学传统的适时反拨 | 第85-88页 |
结语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说明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