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1.2.1 植物群落 | 第12页 |
1.2.2 乡土植物、外来种和归化种 | 第12-13页 |
1.2.3 农业资源 | 第13页 |
1.2.4 多样性指数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陆地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2 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坝光社区植物群落结构 | 第17-53页 |
2.1 研究地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2.1.1 研究地概况 | 第17页 |
2.1.2 研究的群落位置 | 第17-19页 |
2.1.3 植物群落结构及组成调查方法 | 第19页 |
2.1.4 数据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51页 |
2.2.1 各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 第20-49页 |
2.2.2 各样地植被类型 | 第49-50页 |
2.2.3 各样地植物高度 | 第50-51页 |
2.2.4 各样地乔木层植物胸径 | 第51页 |
2.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坝光区域植物多样性研究 | 第53-60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53-55页 |
3.1.1 物种多样性指数 | 第53页 |
3.1.2 丰富度指数 | 第53-54页 |
3.1.3 生态优势度指数 | 第54页 |
3.1.4 均匀度指数 | 第54-5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3.2.1 各样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 第55-56页 |
3.2.2 各样地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 | 第56-58页 |
3.2.3 各植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 | 第58页 |
3.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植物资源与利用 | 第60-69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6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4.2.1 观赏植物资源 | 第60-64页 |
4.2.2 药用植物 | 第64-65页 |
4.2.3 水土保持植物 | 第65-66页 |
4.2.4 珍稀濒危植物 | 第66-67页 |
4.3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坝光社区植被优化改造策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 第69-73页 |
5.1 优化群落结构改造策略 | 第69-70页 |
5.1.1 不人为干预、自然演替为主 | 第69-70页 |
5.1.2 人工林间伐,树种合理搭配 | 第70页 |
5.2 各植物群落多样性现状和提高建议 | 第70-71页 |
5.3 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的对策 | 第71-73页 |
5.3.1 就地保护植被及生态环境 | 第71-72页 |
5.3.2 利用乡土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 | 第72页 |
5.3.3 保护性地合理利用植物资源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附录 坝光区域植物种类及拉丁名 | 第79-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