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代码生成工具研究 | 第12-13页 |
1.2.2 代码检测工具研究 | 第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技术 | 第16-23页 |
2.1 模型驱动架构 | 第16-17页 |
2.2 自动代码生成技术 | 第17-20页 |
2.2.1 代码生成相关概述 | 第17-19页 |
2.2.2 现有代码自动生成方式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3 软件静态代码检测技术 | 第20-22页 |
2.3.1 静态代码检测概述 | 第20页 |
2.3.2 现有静态代码检测方式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符合航天安全规范的代码自动生成总体技术框架研究 | 第23-44页 |
3.1 总体技术框架 | 第23-25页 |
3.2 航天安全规范研究 | 第25-31页 |
3.2.1 C语言安全子集概述 | 第25-26页 |
3.2.2 C语言安全子集类型分类及实现方案 | 第26-31页 |
3.3 基于模板引擎和模型驱动的安全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 第31-38页 |
3.3.1 Intergration平台无关模型构建 | 第31-33页 |
3.3.2 Intergration平台相关模型的构建 | 第33页 |
3.3.3 Intergration模型信息存储 | 第33-35页 |
3.3.4 基于模板的平台相关模型到代码转换 | 第35-38页 |
3.4 基于微内核和插件的静态代码检测技术研究 | 第38-42页 |
3.4.1 静态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38-39页 |
3.4.2 词法分析技术 | 第39-41页 |
3.4.3 插件架构技术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基于模板引擎和模型驱动的代码自动生成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4-53页 |
4.1 代码生成系统总体框架 | 第44-45页 |
4.2 层次化模型解析模块 | 第45-49页 |
4.2.1 解析流程设计 | 第45-47页 |
4.2.2 类层次结构设计 | 第47-49页 |
4.3 代码生成模块 | 第49-51页 |
4.3.1 代码生成流程设计 | 第49页 |
4.3.2 类层次结构设计 | 第49-50页 |
4.3.3 C语言安全子集约束 | 第50-51页 |
4.4 代码生成系统实现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微内核和插件的代码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3-64页 |
5.1 代码检测系统总体框架 | 第53-54页 |
5.2 代码解析微内核 | 第54-59页 |
5.2.1 代码解析引擎模块 | 第54-57页 |
5.2.2 代码违规处理模块 | 第57页 |
5.2.3 规则插件管理模块 | 第57-59页 |
5.3 规则文件插件 | 第59-62页 |
5.3.1 插件规范及中间模型构建 | 第59-60页 |
5.3.2 检测算法实现 | 第60-62页 |
5.4 代码检测系统实现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代码生成实例与代码检测系统测试 | 第64-73页 |
6.1 代码生成系统实例 | 第64-69页 |
6.1.1 星务管理软件关键任务需求 | 第64-65页 |
6.1.2 星务管理软件关键任务Intergration模型 | 第65-68页 |
6.1.3 星务管理软件代码检测 | 第68-69页 |
6.2 代码检测系统测试及分析 | 第69-72页 |
6.2.1 测试方案 | 第69页 |
6.2.2 测试步骤及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6.2.3 测试结论 | 第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3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