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砂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1.2.2 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7-18页 |
1.5 论文主要认识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第21-30页 |
2.1 库车盆地地质概况 | 第21-22页 |
2.2 库车盆地的地层简介 | 第22-24页 |
2.3 库车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24-26页 |
2.4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26-29页 |
2.4.1 研究区沉积地层特征 | 第26-27页 |
2.4.2 研究区构造格架的建立 | 第27-29页 |
2.5 岩浆及变质作用 | 第29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第30-66页 |
3.1 矿体特征 | 第30-35页 |
3.1.1 A层矿体 | 第30-33页 |
3.1.2 B层矿体 | 第33-34页 |
3.1.3 C层矿体 | 第34-35页 |
3.2 矿石及围岩特征 | 第35-45页 |
3.2.1 含矿层岩石特征 | 第35-38页 |
3.2.2 矿石矿物组成 | 第38-42页 |
3.2.3 矿石结构构造研究 | 第42-45页 |
3.2.4 矿物组合及其分带特征 | 第45页 |
3.3 脉石矿物 | 第45-48页 |
3.4 矿区构造对矿体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48-66页 |
3.4.1 矿区构造特征 | 第48-64页 |
3.4.2 矿区构造系统归属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含铜岩系沉积环境分析 | 第66-108页 |
4.1 沉积相识别及沉积体系划分 | 第66-78页 |
4.1.1 沉积岩石学特征 | 第67-68页 |
4.1.2 沉积构造 | 第68-70页 |
4.1.3 古生物学特征 | 第70-71页 |
4.1.4 沉积体系划分及特征 | 第71-74页 |
4.1.5 含矿岩段沉积相划分 | 第74-76页 |
4.1.6 沉积相模式及演化 | 第76-78页 |
4.2 含矿层附近粒度分析 | 第78-91页 |
4.2.1 B含矿层粒度分析 | 第79-86页 |
4.2.2 C含矿层粒度分析 | 第86-90页 |
4.2.3 粒度分析的综合解释 | 第90-91页 |
4.3 矿区外围沉积环境分析 | 第91-108页 |
4.3.1 盐湖东沉积环境分析 | 第91-98页 |
4.3.2 0线西沉积环境分析 | 第98-108页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分析 | 第108-134页 |
5.1 矿石中矿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布 | 第108-113页 |
5.1.1 矿石矿物 | 第108-111页 |
5.1.2 脉石矿物 | 第111-112页 |
5.1.3 条带状/片状矿物 | 第112-113页 |
5.2 “草莓状”黄铁矿及其指示意义 | 第113-117页 |
5.3 含矿层及围岩地球化学分析 | 第117-128页 |
5.3.1 矿区主要岩/矿石全岩分析及其统计学特征 | 第117-119页 |
5.3.2 矿区主要岩/矿石物源区地球化学判别 | 第119-121页 |
5.3.3 矿区主要岩/矿石成矿及伴生元素分析 | 第121-123页 |
5.3.4 矿区典型剖面成矿及伴生元素分析 | 第123-127页 |
5.3.5 矿区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第127-128页 |
5.4 石膏细脉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 第128-129页 |
5.5 “红层矿”空间形态及其指示意义 | 第129-132页 |
5.6 滴水铜矿床成因初析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矿床成矿规律 | 第134-145页 |
6.1 滴水铜矿控矿因素分析 | 第134-143页 |
6.1.1 地层岩性 | 第134-135页 |
6.1.2 构造对矿体空间展布的控制 | 第135-140页 |
6.1.3 沉积环境与微相 | 第140-143页 |
6.1.4 表生改造 | 第143页 |
6.2 滴水铜矿成矿规律 | 第143-145页 |
第七章 成矿预测 | 第145-152页 |
7.1 成矿预测准则 | 第145页 |
7.2 靶区预测 | 第145-148页 |
7.2.1 靶区划分 | 第145页 |
7.2.2 靶区评价 | 第145-148页 |
7.3 靶区远景资源量预测 | 第148-150页 |
7.3.1 盐湖东侧Ⅰ级预测靶区远景资源量预测 | 第149-150页 |
7.3.2 0勘探线以西Ⅱ级预测靶区远景资源量预测 | 第150页 |
7.4 预测区工程验证建议 | 第150-152页 |
结论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66-167页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