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北段第四纪地层与古气候演变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0页 |
1.1 古气候环境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1.1.1 沉积物粒度特征 | 第10页 |
1.1.2 地貌学特征 | 第10-11页 |
1.1.3 岩石学标志 | 第11页 |
1.1.4 磁化率 | 第11-12页 |
1.1.5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13页 |
1.1.6 孢粉分析 | 第13页 |
1.1.7 有机稳定碳同位素δ~(13)C | 第13-14页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1.3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8页 |
1.6 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1.7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30页 |
2.1 地层概况 | 第20-23页 |
2.1.1 前中生代地层 | 第21-23页 |
2.1.2 中、新生代地层序列 | 第23页 |
2.2 侵入岩 | 第23-28页 |
2.2.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第23-24页 |
2.2.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第24-26页 |
2.2.3 中生代侵入岩 | 第26-28页 |
2.3 构造格局 | 第28-30页 |
第3章 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0-46页 |
3.1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及特征 | 第30-45页 |
3.1.1 中更新统 | 第30-37页 |
3.1.3 上更新统 | 第37-43页 |
3.1.4 全新统 | 第43-45页 |
3.2 第四纪地层的对比 | 第45-46页 |
第4章 古气候恢复 | 第46-52页 |
4.1 中更新世气候 | 第46-49页 |
4.1.1 白土山组 | 第46-47页 |
4.1.2 辉口河组 | 第47页 |
4.1.3 新力沙组 | 第47-48页 |
4.1.4 扎敦河组 | 第48-49页 |
4.2 晚更新世气候 | 第49-50页 |
4.2.1 河东组 | 第49页 |
4.2.2 免渡河组 | 第49-50页 |
4.2.3 红旗沟组 | 第50页 |
4.3 全更新世气候 | 第50-52页 |
4.3.1 全新世早期 | 第50-51页 |
4.3.2 全新世中期 | 第51页 |
4.3.3 全新世晚期 | 第51-52页 |
第5章 古气候演化 | 第52-54页 |
5.1 古气候演变 | 第52-54页 |
5.1.1 中更新世气候 | 第52页 |
5.1.2 晚更新世气候 | 第52-53页 |
5.1.3 全新世气候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4-55页 |
1、地层划分 | 第54页 |
2、古气候演变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