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9页 |
1.1 木质纤维素材料 | 第13-15页 |
1.1.1 木质纤维素材料的构成和用途 | 第13-15页 |
1.1.2 木质纤维素材料的预处理 | 第15页 |
1.2 半纤维素 | 第15-18页 |
1.2.1 半纤维素的获得 | 第15-16页 |
1.2.2 半纤维素的利用 | 第16-18页 |
1.3 低聚木糖 | 第18-20页 |
1.3.1 低聚木糖的功能 | 第18页 |
1.3.2 低聚木糖的生产 | 第18-20页 |
1.4 木聚糖酶 | 第20-26页 |
1.4.1 木聚糖酶的来源和种类 | 第20-24页 |
1.4.2 木聚糖酶的催化机制 | 第24-25页 |
1.4.3 木聚糖酶的工业用途 | 第25-26页 |
1.5 酶的分子改造 | 第26-28页 |
1.5.1 生物酶工程技术 | 第26-27页 |
1.5.2 定点突变技术 | 第27页 |
1.5.3 定点突变在木聚糖酶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9-42页 |
2.1 木聚糖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 第29-31页 |
2.1.1 土壤样品 | 第29页 |
2.1.2 培养基 | 第29页 |
2.1.3 菌株的筛选 | 第29-30页 |
2.1.4 木聚糖酶活力测定 | 第30-31页 |
2.2 木聚糖酶酶学特性检测 | 第31-32页 |
2.3 木二糖的生产 | 第32-34页 |
2.3.1 甘蔗渣木聚糖的提取 | 第32页 |
2.3.2 木质纤维素材料成分测定 | 第32-33页 |
2.3.3 底物浓度与酶用量对木二糖生产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FC2-2固体产酶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2.5 菌株鉴定 | 第34-36页 |
2.5.1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4-36页 |
2.5.2 菌株FC2-2的形态学观察 | 第36页 |
2.6 木聚糖酶的纯化 | 第36-39页 |
2.6.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2.6.2 硫酸铵沉淀 | 第37页 |
2.6.3 最适硫酸铵用量 | 第37页 |
2.6.4 吸附纯化 | 第37-38页 |
2.6.5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柱纯化蛋白 | 第38页 |
2.6.6 纯化蛋白的N末端测序 | 第38页 |
2.6.7 酶谱分析 | 第38页 |
2.6.8 SDS-PAGE | 第38-39页 |
2.7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39-41页 |
2.7.1 FC2-2总RNA的提取以及cDNA的合成 | 第39页 |
2.7.2 cDNA第一链的获得 | 第39页 |
2.7.3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 第39-40页 |
2.7.4 大肠杆菌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0页 |
2.7.5 质粒转化、提取 | 第40页 |
2.7.6 木聚糖酶基因表达 | 第40-41页 |
2.8 定点突变 | 第41-42页 |
2.8.1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 第41页 |
2.8.2 突变位点的选择 | 第41页 |
2.8.3 圆二色谱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2-101页 |
3.1 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42-50页 |
3.1.1 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42-44页 |
3.1.2 菌株FC2-2的形态观察 | 第44-45页 |
3.1.3 菌株FC2-2的分子鉴定 | 第45-48页 |
3.1.4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3.2 木二糖的生产 | 第50-53页 |
3.2.1 底物浓度对木二糖生产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2 酶的用量对木二糖产率的影响 | 第51页 |
3.2.3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3.3 固体产酶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3-61页 |
3.3.1 最佳初始pH | 第53-54页 |
3.3.2 最佳产酶温度 | 第54页 |
3.3.3 最佳碳源 | 第54-55页 |
3.3.4 混合碳源最佳配比 | 第55-56页 |
3.3.5 最佳氮源 | 第56页 |
3.3.6 最佳液固比 | 第56-57页 |
3.3.7 最佳发酵时间 | 第57-58页 |
3.3.8 固形物大小对产酶影响 | 第58页 |
3.3.9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10 小结与讨论 | 第59-61页 |
3.4 FC2-2所产木聚糖酶的纯化 | 第61-77页 |
3.4.1 最适合硫酸铵饱和度 | 第61-62页 |
3.4.2 木聚糖酶AfxynA的纯化 | 第62-63页 |
3.4.3 纯化蛋白的SDS-PAGE以及酶谱分析 | 第63-64页 |
3.4.4 纯酶酶学特性 | 第64-70页 |
3.4.5 纯酶AfxynA对木聚糖和低聚木糖的水解 | 第70-72页 |
3.4.6 小结与讨论 | 第72-77页 |
3.5 FC2-2木聚糖酶基因AfxynA的克隆与表达 | 第77-92页 |
3.5.1 纯化蛋白的飞行时间质谱鉴定 | 第77-78页 |
3.5.2 木聚糖酶AfxynA的N末端测序 | 第78页 |
3.5.3 木聚糖酶基因AfxynA的克隆 | 第78页 |
3.5.4 木聚糖酶基因AfxynA的序列分析 | 第78-80页 |
3.5.5 木聚糖酶基因的表达 | 第80-82页 |
3.5.6 重组酶rAfxynA的特性 | 第82-91页 |
3.5.7 小结与讨论 | 第91-92页 |
3.6 木聚糖酶基因的定点突变 | 第92-101页 |
3.6.1 突变位点的选择 | 第92-94页 |
3.6.2 突变酶蛋白的表达 | 第94页 |
3.6.3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圆二色谱分析 | 第94-95页 |
3.6.4 重组突变酶的酶学特性 | 第95页 |
3.6.5 重组突变酶的酶活力 | 第95-96页 |
3.6.6 重组突变酶的动力学参数 | 第96-97页 |
3.6.7 重组突变酶对桦木木聚糖的水解产物 | 第97-98页 |
3.6.8 小结与讨论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101-103页 |
4.1 总结 | 第101页 |
4.2 本工作的创新点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