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完善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导论 | 第13-17页 |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商事登记制度概述 | 第17-22页 |
| 第一节 商事登记的定义和特征 | 第17-18页 |
| 一、商事登记的定义 | 第17页 |
| 二、商事登记制度的特征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商事登记的性质 | 第18-20页 |
| 一、私法行为说 | 第18页 |
| 二、公法行为说 | 第18-19页 |
| 三、复合行为说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商事登记制度的功能 | 第20-21页 |
| 一、确认功能 | 第20页 |
| 二、安全保障功能 | 第20页 |
| 三、服务功能 | 第20页 |
| 四、国家监督管理的功能 | 第20-21页 |
| 第四节 商事登记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21-22页 |
| 一、商事登记制度的自由价值 | 第21页 |
| 二、商事登记制度的秩序价值 | 第21页 |
| 三、商事登记制度的效率价值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外国商事登记制度模式和经验 | 第22-26页 |
| 第一节 外国商事登记制度模式 | 第22-24页 |
| 一、大陆法系 | 第22-23页 |
| 二、英美法系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外国商事登记制度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 第24-26页 |
| 一、立足自身国情 | 第24-25页 |
| 二、“天赋人权、有限政府”等先进的理念 | 第25页 |
| 三、有完善系统的法律体系 | 第25页 |
| 四、执法有力 | 第25页 |
| 五、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第26-35页 |
| 第一节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理论 | 第26-28页 |
| 一、市场准入制度理论和商事登记 | 第26页 |
| 二、公共管理和商事登记 | 第26-27页 |
| 三、有限政府与商事登记 | 第27页 |
| 四、服务政府与商事登记 | 第27页 |
| 五、企业自由与商事登记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商事登记制度的实践 | 第28-33页 |
| 一、深圳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容 | 第28-29页 |
| 二、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容 | 第29-30页 |
| 三、厦门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容 | 第30-32页 |
| 四、上海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容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商事登记制度的成效 | 第33-35页 |
| 一、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 第33页 |
| 二、强化了“简政放权” | 第33页 |
| 三、建立了信息信用公示平台 | 第33页 |
| 四、扩大了公众参与监督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问题及原因 | 第35-43页 |
| 第一节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问题 | 第35-40页 |
| 一、立法分散,缺乏统一立法 | 第35页 |
| 二、管理松散,缺乏有力的监管 | 第35-36页 |
| 三、缺乏完善的信用公示平台 | 第36-37页 |
| 四、债权人利益缺乏有力的保障 | 第37-38页 |
| 五、异常名录涵盖范围较窄 | 第38页 |
| 六、相关配套制度尚未完善和健全 | 第38-40页 |
| 第二节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问题的原因 | 第40-43页 |
| 一、立法体制方面的原因 | 第40-41页 |
| 二、权力部门之间利益博弈方面的原因 | 第41页 |
| 三、计划经济历史方面的原因 | 第41页 |
| 四、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建议 | 第43-47页 |
| 第一节 制定统一的商事登记法 | 第43页 |
| 第二节 各部门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同监管 | 第43-44页 |
| 一、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 | 第43-44页 |
| 二、完善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第44页 |
| 第三节 完善商事登记的具体内容和相关配套制度 | 第44-47页 |
| 一、完善登记对象 | 第44-45页 |
| 二、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 第45页 |
| 三、完善商主体退出机制 | 第45页 |
| 四、实行个体工商户豁免登记 | 第45-46页 |
| 五、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