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综合保税区 | 第15页 |
2.1.2 海关特殊监管区 | 第15页 |
2.1.3 公共服务 | 第15-16页 |
2.1.4 公共服务类别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观点 | 第17-18页 |
第3章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 第18-25页 |
3.1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概况 | 第18页 |
3.2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3.3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分析 | 第19-20页 |
3.4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3.4.1 政府部门直接供给 | 第20-21页 |
3.4.2 政府购买服务供给 | 第21-23页 |
3.4.3 企业合作供给机制 | 第23-25页 |
第4章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 第25-34页 |
4.1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 第25-30页 |
4.1.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26页 |
4.1.2 描述性统计 | 第26-28页 |
4.1.3 差异性分析 | 第28页 |
4.1.4 聚类分析 | 第28-30页 |
4.2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公共服务问题及原因 | 第30-34页 |
4.2.1 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问题及原因 | 第30-31页 |
4.2.2 公共服务与监管之间平衡问题及原因 | 第31-33页 |
4.2.3 公共服务“政府失灵”问题及原因 | 第33-34页 |
第5章 国内外海关特殊监管区经验借鉴 | 第34-40页 |
5.1 国内外海关特殊监管区相关经验 | 第34-36页 |
5.1.1 新加坡自贸区经验 | 第34页 |
5.1.2 阿联酋杰贝阿里自贸区经验 | 第34-36页 |
5.2 国内相关经验 | 第36-39页 |
5.2.1 福建自贸区经验 | 第36页 |
5.2.2 天津自贸区经验 | 第36-38页 |
5.2.3 江苏昆山综合保税区经验 | 第38-39页 |
5.3 国内外相关经验启示 | 第39-40页 |
第6章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特殊监管区公共服务提升策略 | 第40-44页 |
6.1 升级公共基础设施 | 第40-41页 |
6.1.1 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 第40页 |
6.1.2 补充建设公共设施配套 | 第40页 |
6.1.3 加强园区信息设施建设 | 第40-41页 |
6.1.4 进行园区管网再建设 | 第41页 |
6.2 加强与驻区机构间协作 | 第41-42页 |
6.2.1 驻区机构监管模式创新 | 第41页 |
6.2.2 优化监管信息系统 | 第41页 |
6.2.3 推动多部门联席工作 | 第41-42页 |
6.3 探索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 第42-44页 |
6.3.1 适当引入社会服务 | 第42页 |
6.3.2 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 | 第42页 |
6.3.3 探索服务“一企一策” | 第42-43页 |
6.3.4 提供服务贴近市场发展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一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