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柏坡旅游圈发展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一)旅游圈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二)旅游圈建设的相关案例研究 | 第15页 |
(三)大西柏坡及红色旅游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19-25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一)红色旅游 | 第19页 |
(二)区域旅游 | 第19-20页 |
(三)旅游圈 | 第20-21页 |
(四)大西柏坡旅游圈 | 第21-22页 |
二、旅游圈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一)核心——边缘理论 | 第22-23页 |
(二)圈层结构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大西柏坡旅游圈形成的条件分析 | 第25-31页 |
一、自然地理条件 | 第25-27页 |
(一)自然区位 | 第25-26页 |
(二)地理区位 | 第26-27页 |
二、历史文化条件 | 第27-28页 |
(一)古中山国文化 | 第27-28页 |
(二)红色革命历史文化 | 第28页 |
三、政策条件 | 第28-29页 |
(一)政府主导建设 | 第28-29页 |
(二)推行“1+3”监管体制 | 第29页 |
四、经济条件 | 第29-31页 |
(一)财政扶持旅游产业 | 第29-30页 |
(二)倡导实施“旅游+”发展战略 | 第30页 |
(三)积极投资完善交通路网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大西柏坡旅游圈发展状况 | 第31-43页 |
一、大西柏坡旅游圈发展现状 | 第31-35页 |
(一)大西柏坡旅游圈建设成果 | 第31-32页 |
(二)大西柏坡旅游圈交通状况 | 第32-34页 |
(三)旅游圈设施建设 | 第34-35页 |
二、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 第35-36页 |
(一)红色旅游资源 | 第35页 |
(二)生态及人文旅游资源 | 第35-36页 |
(三)现代农业旅游资源 | 第36页 |
三、大西柏坡旅游圈内圈层建设分析 | 第36-43页 |
(一)红色核心景区——西柏坡革命根据地景区 | 第36-40页 |
(二)“红色+”景区——西柏坡红色小镇 | 第40-42页 |
(三)生态景区——天桂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推进大西柏坡旅游圈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43-49页 |
一、大西柏坡旅游圈建设问题分析 | 第43-45页 |
(一)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 第43页 |
(二)环境保护问题堪忧 | 第43-44页 |
(三)旅游资源融合度有待加强 | 第44页 |
(四)在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方面相对滞后 | 第44页 |
(五)旅游营销方式相对守旧 | 第44-45页 |
二、大西柏坡旅游圈建设相关对策 | 第45-49页 |
(一)开拓创新大西柏坡的旅游思路 | 第45-46页 |
(二)加强旅游区域内的生态保护 | 第46页 |
(三)加快大西柏坡旅游资源的融合 | 第46-47页 |
(四)以游客体验为重心提高大西柏坡旅游产品层次 | 第47-48页 |
(五)改善大西柏坡旅游圈的传统营销模式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