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 第13页 |
1.1.2 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 | 第13-14页 |
1.1.3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 第14页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 | 第15-18页 |
1.3.1 国内外生态景观规划发展概述 | 第15-18页 |
1.3.2 长株潭生态规划发展概述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景观 | 第21页 |
2.1.2 景观格局 | 第21页 |
2.1.3 生态景观规划 | 第21-22页 |
2.2 生态景观规划的理论 | 第22-25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4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 第25-33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9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5-28页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8-29页 |
3.1.3 旅游资源条件 | 第29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9-33页 |
3.2.1 数据源 | 第29-30页 |
3.2.2 遥感数据处理 | 第30-33页 |
第4章 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分析 | 第33-58页 |
4.1 研究区景观类型时空变化分析 | 第33-40页 |
4.1.1 研究区景观时序变化数量分析 | 第34-37页 |
4.1.2 研究区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 第37-40页 |
4.2 研究区景观类型转换矩阵分析 | 第40-44页 |
4.2.1 1990 -2000年景观类型转换分析 | 第40-41页 |
4.2.2 2000 -2006年景观类型转换分析 | 第41-42页 |
4.2.3 2006 -2014年景观类型转换分析 | 第42-43页 |
4.2.4 1990 -2014年景观类型转换分析 | 第43-44页 |
4.3 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变化分析 | 第44-56页 |
4.3.1 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分析 | 第47-50页 |
4.3.2 研究区斑块形状指数和斑块分维指数分析 | 第50-52页 |
4.3.3 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 | 第52-55页 |
4.3.4 研究区边缘密度分析 | 第55-56页 |
4.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4页 |
5.1 自然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5.1.1 气候因素 | 第58-59页 |
5.1.2 水文因素 | 第59页 |
5.1.3 土壤与植被因素 | 第59页 |
5.2 人口因素分析 | 第59-61页 |
5.2.1 人口数量因素 | 第59-60页 |
5.2.2 人口结构因素 | 第60-61页 |
5.3 区位因素分析 | 第61-62页 |
5.3.1 地理区位因素 | 第61页 |
5.3.2 交通发展因素 | 第61-62页 |
5.4 政策因素分析 | 第62页 |
5.5 经济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5.5.1 经济增长因素 | 第62-63页 |
5.5.2 科技进步因素 | 第63页 |
5.6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研究区生态景观优化目标及规划策略 | 第64-74页 |
6.1 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优化目标 | 第64-65页 |
6.1.1 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实现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 | 第64页 |
6.1.2 增强生态优化和流通效率,实现生态景观的多重价值 | 第64页 |
6.1.3 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 第64-65页 |
6.2 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 第65页 |
6.2.1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 第65页 |
6.2.2 自然优化,生态保护原则 | 第65页 |
6.2.3 生态、社会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 第65页 |
6.3 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优化方法 | 第65-68页 |
6.3.1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 第66页 |
6.3.2 根据阻力面来判别研究区安全格局 | 第66-68页 |
6.4 研究区景观生态规划对策 | 第68-72页 |
6.4.1 优先保护生态源地,加强生态基质的改善 | 第68-69页 |
6.4.2 构建生态廊道,贯通主要生态斑块 | 第69-70页 |
6.4.3 生态节点的构建 | 第70-72页 |
6.4.4 提高公众生态意识,营造环境保护氛围 | 第72页 |
6.5 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79-80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