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19-23页 |
第一章 马丁·麦克多纳的成长经历与戏剧创作 | 第23-33页 |
第一节 马丁·麦克多纳的成长经历 | 第23-25页 |
第二节 马丁·麦克多纳戏剧创作及所获奖项 | 第25-30页 |
一、丽南山三部曲 | 第26-27页 |
二、阿兰岛系列 | 第27-28页 |
三、《枕头人》 | 第28-29页 |
四、《刽子手》 | 第29页 |
五、麦克多纳剧作获奖情况 | 第29-30页 |
第三节 马丁·麦克多纳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 第30-33页 |
一、《枕头人》 | 第30-31页 |
二、《丽南山的美人》 | 第31页 |
三、《荒凉西部》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荒凉西部》的戏剧人物设置 | 第33-49页 |
第一节 黑色非地的正义之士——威尔士神父 | 第33-38页 |
一、象征权力阶层 | 第34-35页 |
二、自我身份困惑 | 第35-37页 |
三、自我救赎、无私奉献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愚蠢的暴力狂——康纳两兄弟 | 第38-44页 |
一、与年龄不符的滑稽愚蠢 | 第38-39页 |
二、冷漠自私的人性 | 第39-40页 |
三、扭曲暴力的兄弟情 | 第40-42页 |
四、冷血暴躁的科尔曼 | 第42-43页 |
五、强烈控制欲的瓦伦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冷漠面具下的善良女孩——葛尔琳 | 第44-47页 |
一、麦克多纳笔下的典型少女形象 | 第44-45页 |
二、对善良的渴望 | 第45-46页 |
三、继承威尔士的管束职能 | 第46-47页 |
第四节 隐形的黑暗人物——父亲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荒凉西部》剧作结构与主题 | 第49-59页 |
第一节 《荒凉西部》的戏剧结构 | 第49-51页 |
一、横向结构 | 第49-50页 |
二、纵向结构与戏剧矛盾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信件”对剧情的反转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多元化的主题协奏 | 第52-59页 |
一、亲密关系的异化典型 | 第53页 |
二、法治沦陷、信仰缺失 | 第53-55页 |
三、儿童暴力 | 第55-56页 |
四、颠覆传统爱尔兰农民形象 | 第56页 |
五、杂糅的大众文化 | 第56-59页 |
第四章 《荒凉西部》的舞台指示分析 | 第59-67页 |
第一节 舞台指示的现实主义戏剧基调 | 第59-61页 |
一、戏剧环境的气氛展示 | 第59-61页 |
二、典型人物的细节勾勒 | 第61页 |
第二节 关键性道具的象征寓意 | 第61-67页 |
一、后墙上方的十字架 | 第62页 |
二、圣像 | 第62-63页 |
三、火炉 | 第63页 |
四、猎枪 | 第63页 |
五、威尔士的信件 | 第63-64页 |
六、心形项链 | 第64页 |
七、酒和食物 | 第64-65页 |
八、女性杂志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荒凉西部》的艺术特点 | 第67-79页 |
第一节 《荒凉西部》的语言动作 | 第67-69页 |
一、《荒凉西部》对话的动作性 | 第67-68页 |
二、《荒凉西部》独白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 第68-69页 |
第二节 《荒凉西部》的“直面戏剧”特点 | 第69-74页 |
一、麦克多纳“直面戏剧”的一般特征 | 第69-70页 |
二、麦克多纳“直面戏剧”的独特性 | 第70-74页 |
第三节 《荒凉西部》完整的剧场性 | 第74-76页 |
一、故事结构的完整性 | 第75页 |
二、立体丰满的故事人物 | 第75页 |
三、舞台气氛的营造 | 第75-76页 |
第四节 全球化文化狂潮下爱尔兰剧作家身份的标志 | 第76-79页 |
第六章 与他人文学的互文比较 | 第79-89页 |
第一节 约翰·米林顿·辛格的《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 第79-83页 |
一、约翰·米林顿·辛格的创作简述 | 第79-80页 |
二、概述《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 第80-81页 |
三、《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剧作主题及特点 | 第81页 |
四、《荒凉西部》与《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的共同点 | 第81-83页 |
五、麦克多纳对黑暗主题的超越 | 第83页 |
第二节 山姆·谢泼德的《真实的西部》 | 第83-86页 |
一、山姆·谢泼德的创作简述 | 第84页 |
二、概述《真实的西部》 | 第84页 |
三、《真实的西部》剧作主题及特点 | 第84-85页 |
四、《荒凉西部》与《真实的西部》的共同点 | 第85-86页 |
五、《荒凉西部》与《真实的西部》主题的差异性 | 第86页 |
第三节 基督受难形象的隐喻 | 第86-89页 |
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1 | 第93-97页 |
附录2 | 第97-99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