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8-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5页 |
1.1 肿瘤及化疗药物 | 第19页 |
1.2 紫杉烷类药物 | 第19-20页 |
1.3 卡巴他赛简介 | 第20-21页 |
1.3.1 卡巴他赛结构式及理化性质 | 第20页 |
1.3.2 卡巴他赛的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1.3.3 卡巴他赛作为抗肿瘤药物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4 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4.1 纳米技术简介 | 第21页 |
1.4.2 纳米药物传递体系的优点 | 第21-22页 |
1.4.3 纳米药物传递体系的分类 | 第22-23页 |
1.4.4 纳米药物传递体系的靶向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5 白蛋白作为纳米载药系统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1.5.1 血清白蛋白简介 | 第24-25页 |
1.5.2 血清白蛋白分类 | 第25-26页 |
1.5.3 血清白蛋白作为纳米载药系统的优点 | 第26-27页 |
1.5.4 常见的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 第27-29页 |
1.6 盐析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的优势 | 第29-30页 |
1.6.1 盐析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的机理 | 第29-30页 |
1.6.2 盐析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的优势 | 第30页 |
1.7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5页 |
第2章 卡巴他赛及人血清白蛋白性质研究 | 第45-55页 |
2.1 引言 | 第45页 |
2.2 仪器与药品 | 第45-46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45-46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2.3.1 卡巴他赛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6-47页 |
2.3.2 人血清白蛋白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7页 |
2.3.3 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2.4.1 卡巴他赛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8-50页 |
2.4.2 人血清白蛋白的体外分析方法建立 | 第50-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3章 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及条件优化 | 第55-67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仪器与药品 | 第55-56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3.2.2 实验药品 | 第55-56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3.3.1 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 第56页 |
3.3.2 粒径的测定 | 第56页 |
3.3.3 包封率的测定 | 第56-57页 |
3.3.4 载药量的测定 | 第57页 |
3.3.5 单因素筛选 | 第57页 |
3.3.6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3.3.7 统计分析 | 第58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3.4.1 单因素筛选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3.4.2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60-64页 |
3.4.3 载药量及粒径的测定结果 | 第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4章 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 第67-85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仪器与药品 | 第67-68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4.2.2 实验药品 | 第67-68页 |
4.2.3 细胞株 | 第68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68-72页 |
4.3.1 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冻干粉末性状 | 第68页 |
4.3.2 形态学观察 | 第68页 |
4.3.3 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冻干粉末初步稳定性评价 | 第68-69页 |
4.3.4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第69页 |
4.3.5 体外稳定性考察 | 第69页 |
4.3.6 体外释放实验 | 第69页 |
4.3.7 溶血性考察 | 第69-70页 |
4.3.8 体外细胞毒性考察 | 第70-71页 |
4.3.9 体外细胞摄取实验 | 第71-72页 |
4.3.10 统计分析 | 第7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4.4.1 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冻干粉末性状 | 第72-73页 |
4.4.2 形态学观察 | 第73页 |
4.4.3 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冻干粉末初步稳定性评价 | 第73-74页 |
4.4.4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第74-75页 |
4.4.5 体外稳定性考察 | 第75-76页 |
4.4.6 体外释放实验 | 第76页 |
4.4.7 溶血性考察 | 第76-77页 |
4.4.8 体外细胞毒性考察 | 第77-78页 |
4.4.9 体外细胞摄取实验 | 第78-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第5章 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内研究方法的建立 | 第85-99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仪器与试药 | 第85-86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85页 |
5.2.2 实验药品 | 第85-86页 |
5.2.3 实验动物 | 第86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86-90页 |
5.3.1 溶液配制 | 第86页 |
5.3.2 血浆中卡巴他赛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86-88页 |
5.3.3 荷瘤裸鼠组织中卡巴他赛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88-90页 |
5.3.4 统计分析 | 第9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0-96页 |
5.4.1 血浆中卡巴他赛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90-92页 |
5.4.2 荷瘤裸鼠组织中卡巴他赛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92-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
第6章 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内评价 | 第99-115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仪器与试药 | 第99-100页 |
6.2.1 实验仪器 | 第99页 |
6.2.2 实验药品 | 第99-100页 |
6.2.3 实验动物 | 第100页 |
6.2.4 细胞株 | 第100页 |
6.3 实验部分 | 第100-103页 |
6.3.1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0-101页 |
6.3.2 药物在荷瘤裸鼠组织分布的研究 | 第101页 |
6.3.3 抗肿瘤研究 | 第101-102页 |
6.3.4 组织学观察 | 第102页 |
6.3.5 细胞因子检测 | 第102-103页 |
6.3.6 统计分析 | 第103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1页 |
6.4.1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3-105页 |
6.4.2 药物在荷瘤裸鼠组织分布的研究 | 第105-106页 |
6.4.3 抗肿瘤研究 | 第106-108页 |
6.4.4 组织学观察 | 第108-110页 |
6.4.5 细胞因子检测 | 第110-11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7.1 总结 | 第115-116页 |
7.2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发表文章情况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