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和自组织理论的有害功能演化动态建模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2 创新点 | 第15页 |
1.5 论文章节结构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功能 | 第18-22页 |
2.2.1 功能概念 | 第18-19页 |
2.2.2 功能分类 | 第19-20页 |
2.2.3 功能实现机理 | 第20-22页 |
2.3 有害功能 | 第22-24页 |
2.3.1 有害功能定义 | 第22页 |
2.3.2 有害功能分类 | 第22页 |
2.3.3 有害功能特征及表现 | 第22-24页 |
2.4 风险理论 | 第24-27页 |
2.4.1 风险定义 | 第24-25页 |
2.4.2 风险特征 | 第25-26页 |
2.4.3 企业风险传导理论 | 第26-27页 |
2.5 自组织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2.5.1 自组织与他组织 | 第27-28页 |
2.5.2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8-29页 |
2.5.3 协同学理论 | 第29页 |
2.6 模糊理论 | 第29-30页 |
2.6.1 模糊理论简介 | 第29-30页 |
2.6.2 隶属函数 | 第30页 |
2.7 结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有害功能形成要素及演化过程 | 第32-44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有害功能与风险的相似性 | 第32-33页 |
3.3 有害功能形成要素 | 第33-38页 |
3.3.1 有害功能因子 | 第33-34页 |
3.3.2 有害功能实现原理 | 第34页 |
3.3.3 有害功能流 | 第34-35页 |
3.3.4 有害功能诱因 | 第35-36页 |
3.3.5 有害功能传导路径 | 第36-37页 |
3.3.6 有害功能受体 | 第37页 |
3.3.7 有害功能阈值 | 第37-38页 |
3.4 有害功能演化过程 | 第38-43页 |
3.4.1 有害功能系统构耗散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3.4.2 有害功能演化机理 | 第39-41页 |
3.4.3 有害功能演化特征 | 第41-42页 |
3.4.4 有害功能演化模式 | 第42-43页 |
3.5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有害功能演化分析模型 | 第44-54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有害功能因子确定 | 第44-46页 |
4.2.1 资源分类 | 第44-45页 |
4.2.2 产品系统资源列表构建 | 第45页 |
4.2.3 有害功能因子确定方法 | 第45-46页 |
4.3 有害功能阈值确定 | 第46-50页 |
4.3.1 隶属函数确定方法 | 第46-48页 |
4.3.2 害功能阈值的求解 | 第48-50页 |
4.4 有害功能演化分析流程 | 第50-53页 |
4.5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54-66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自动扣圈机原理解构建 | 第54-58页 |
5.2.1 用户需求分析 | 第54-55页 |
5.2.2 技术成熟度预测 | 第55页 |
5.2.3 功能结构建立 | 第55-58页 |
5.3 自动扣圈机原理解中有害功能形成演化分析 | 第58-64页 |
5.3.1 自动扣圈机T1阶段有害功能分析 | 第58-61页 |
5.3.2 自动扣圈机T2阶段有害功能分析 | 第61-62页 |
5.3.3 自动扣圈机T3阶段有害功能分析 | 第62-64页 |
5.4 结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