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多组分反应 | 第10-17页 |
1.3 螺环氧化吲哚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1.3.1 靛红简介 | 第17-18页 |
1.3.2 螺环氧化吲哚化合物简介 | 第18-20页 |
1.4 氧化吲哚螺吡喃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20-29页 |
1.4.1 氧化吲哚螺吡喃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1.4.2 氧化吲哚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催化合成 | 第21-29页 |
1.5 氧化吲哚螺吡咯烷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29-38页 |
1.5.1 氧化吲哚螺吡咯烷类化合物 | 第29-30页 |
1.5.2 氧化吲哚螺吡咯烷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30-38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38-40页 |
第二章 碘催化三组分反应合成螺[4H-吡喃-3,3'-吲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 第40-7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40-43页 |
2.1.1 香豆素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40-41页 |
2.1.2 碘催化在多组分反应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2.2 课题的设计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2.3.1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第44-47页 |
2.3.2 底物拓展 | 第47-50页 |
2.3.3 产物结构的确定 | 第50-52页 |
2.3.4 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52-53页 |
2.3.5 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 第53-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2.5 实验部分 | 第56-73页 |
2.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6-57页 |
2.5.2 N-取代靛红衍生物的合成 | 第57-58页 |
2.5.3 目标产物(TM-01~TM-25)的合成 | 第58-60页 |
2.5.4 产物抗菌活性的测试 | 第60页 |
2.5.5 产物表征数据 | 第60-73页 |
第三章 利用多组分反应构建二螺[苯并呋喃-2,2'-吡咯烷-3',3''-吲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 第73-108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73-74页 |
3.1.1 橙酮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73-74页 |
3.1.2 多组分反应在氧化吲哚螺吡咯烷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 | 第74页 |
3.2 课题的设计 | 第74-7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4页 |
3.3.1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第75-77页 |
3.3.2 底物拓展 | 第77-80页 |
3.3.3 产物结构的确定 | 第80-82页 |
3.3.4 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82-83页 |
3.3.5 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 第83-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3.5 实验部分 | 第86-108页 |
3.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86页 |
3.5.2 6-羟基橙酮衍生物的合成 | 第86-88页 |
3.5.3 目标产物(TM-26~TM-55)的合成 | 第88-89页 |
3.5.4 产物抗病毒活性的测试 | 第89-91页 |
3.5.5 产物表征数据 | 第91-10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4.1 结论 | 第108-109页 |
4.2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