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持续被关注 | 第9页 |
1.1.2 生涯适应力为职业生涯发展指明方向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路线图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2.1 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2.1.1 生涯适应力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1.2 主动性人格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1.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1.4 职业探索的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1.5 文献述评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与假设 | 第22-26页 |
2.2.1 主动性人格与生涯适应力 | 第22-23页 |
2.2.2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生涯适应力 | 第23页 |
2.2.3 职业生涯探索与生涯适应力 | 第23页 |
2.2.4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第23-24页 |
2.2.5 职业探索行为的中介作用 | 第24页 |
2.2.6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探索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24-25页 |
2.2.7 理论模型 | 第25-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3.1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3.1.1 研究软件与用途 | 第26页 |
3.1.2 研究量表 | 第26-27页 |
3.1.3 复合式的多步多重中介模型 | 第27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3.3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 | 第28-29页 |
4 实证分析 | 第29-40页 |
4.1 信效度检验 | 第29-31页 |
4.1.1 主动性人格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29-30页 |
4.1.2 生涯适应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0页 |
4.1.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0-31页 |
4.1.4 职业探索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1页 |
4.2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31-34页 |
4.2.1 在性别上的方差分析 | 第31-32页 |
4.2.2 在年级上的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4.2.3 在独生子女上的方差分析 | 第33页 |
4.2.4 在生源地上的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第34页 |
4.4 中介效应分析 | 第34-40页 |
4.4.1 主动性人格对生涯适应力的直接效应分析 | 第34-35页 |
4.4.2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5页 |
4.4.3 职业探索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5-36页 |
4.4.4 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 第36-40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0-44页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分析 | 第40-41页 |
5.2 研究结论的指导建议 | 第41-42页 |
5.2.1 对职业生涯管理的建议 | 第41页 |
5.2.2 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对策 | 第41-42页 |
5.2.3 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和人力资本开发策略 | 第42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2-44页 |
5.3.1 研究不足 | 第42-43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附录 | 第49-55页 |
附录A 生涯适应力量表 | 第50-52页 |
附录B 主动性人格量表 | 第52-53页 |
附录C 职业探索量表 | 第53-54页 |
附录D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54-55页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