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气郁诊疗思想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朱丹溪“气郁”文献研究 | 第11-31页 |
1 朱丹溪简介 | 第11-12页 |
1.1 朱丹溪生平 | 第11页 |
1.2 学术基础 | 第11-12页 |
2 朱丹溪对“气郁”的认识 | 第12-25页 |
2.1 气郁的内涵 | 第12-13页 |
2.2 气郁的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2.3 “气郁”的临床诊断 | 第14-23页 |
2.4 六郁的临床特点 | 第23-25页 |
3 丹溪论治气郁特色 | 第25-27页 |
3.1 治六郁先治气 | 第25页 |
3.2 从中焦论治 | 第25-26页 |
3.3 气宜降,血宜升 | 第26页 |
3.4 情志疗法 | 第26-27页 |
4 现代气郁的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4.1 气郁 | 第27页 |
4.2 郁证 | 第27页 |
4.3 气滞 | 第27页 |
4.4 与朱丹溪气郁的关系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第二部分 基于丹溪医案数据挖掘的气郁辨治规律研究 | 第3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1.1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31-33页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2 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 第34-36页 |
3 结果 | 第36-46页 |
3.1 用药频次分析结果 | 第36-38页 |
3.2 方剂归经分析结果 | 第38页 |
3.3 常用药物功效分析 | 第38-40页 |
3.4 方剂聚类分析 | 第40-42页 |
3.5 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 第42-46页 |
4 讨论 | 第46-52页 |
4.1 凡郁皆在中焦 | 第46页 |
4.2 治疗首重补气化湿 | 第46-47页 |
4.3 所治湿热为患居多 | 第47-49页 |
4.4 病机多与脾虚失运、痰热蕴结、气阻中焦有关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5页 |
附录1:综述 | 第57-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2: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