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超声无损检测 | 第13-18页 |
1.2.1 钢筋-混凝土损伤类型 | 第13-15页 |
1.2.2 钢筋-混凝土结构超声无损检测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钢筋-混凝土结构超声无损检测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创新点 | 第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超声检测的基本理论 | 第20-40页 |
2.1 超声波的基本概念 | 第20-31页 |
2.1.1 混凝土中传播的超声波 | 第20-23页 |
2.1.2 钢筋中的波 | 第23-29页 |
2.1.3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波 | 第29-31页 |
2.2 超声波的衰减 | 第31-32页 |
2.3 信号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2-37页 |
2.3.1 时间反转法介绍 | 第32-37页 |
2.3.1.1 TRM的基本思路 | 第33-34页 |
2.3.1.2 TRM在混凝土结构中应用 | 第34-35页 |
2.3.1.3 TRM在钢筋结构中应用 | 第35-37页 |
2.4 时域信号分析 | 第37页 |
2.5 频域信号分析 | 第37页 |
2.6 时频分析 | 第37-38页 |
2.6.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第37-38页 |
2.6.2 小波变换 | 第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界面损伤检测仿真分析 | 第40-61页 |
3.1 钢筋-混凝土构件模型的建立 | 第40-48页 |
3.1.1 模型与损伤参数的确定 | 第40-43页 |
3.1.2 单元和网格的选择 | 第43-44页 |
3.1.3 超声激励信号 | 第44-45页 |
3.1.4 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的比较 | 第45-48页 |
3.2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保护层长度 | 第48-50页 |
3.2.1 超声波场分析 | 第48-49页 |
3.2.2 信号提取 | 第49页 |
3.2.3 首波幅值能量损失率评估混凝土保护层长度 | 第49-50页 |
3.3 超声波检测钢筋结构 | 第50-53页 |
3.3.1 超声波场分析 | 第50-51页 |
3.3.2 信号提取 | 第51页 |
3.3.3 参数评估损伤 | 第51-53页 |
3.4 超声波检测钢筋-混凝土双层柱状结构 | 第53-56页 |
3.4.1 超声波场分析 | 第53-54页 |
3.4.2 信号提取 | 第54-55页 |
3.4.3 参数评估损伤 | 第55-56页 |
3.5 超声波检测内含钢筋的混凝土结构 | 第56-60页 |
3.5.1 超声波场分析 | 第56-57页 |
3.5.2 信号提取 | 第57-58页 |
3.5.3 时间反转损伤成像评估 | 第58-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实验研究 | 第61-76页 |
4.1 试验样品制备 | 第61-63页 |
4.1.1 钢筋试样 | 第61-62页 |
4.1.2 钢筋-混凝土试样 | 第62-63页 |
4.2 钢筋-混凝土结构超声损伤检测实验平台搭建 | 第63-69页 |
4.2.1 超声换能器 | 第63-6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4.2.3 实验流程 | 第64-69页 |
4.3 超声检测的实验结果 | 第69-75页 |
4.3.1 混凝土保护层对超声信号的影响 | 第69页 |
4.3.2 钢筋损伤检测实验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4.3.3 钢筋-混凝土试件损伤检测实验结果 | 第71-72页 |
4.3.4 混凝土断面信号分析 | 第72-74页 |
4.3.5 实验误差原因和改进措施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总结 | 第76页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