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孢粉记录的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更新世晚期气候研究进展第12-14页
        1.1.1 MIS5气候概况第12-13页
        1.1.2 MIS4-MIS2气候概况第13-14页
    1.2 MIS3与中国西部大湖期第14-15页
    1.3 黄土高原古植被第15-17页
    1.4 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与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7-19页
        1.4.1 细石器的传播和功能第17-18页
        1.4.2 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第18-19页
    1.5 孢粉学研究进展第19-21页
        1.5.1 孢粉学现代过程的研究第19-20页
        1.5.2 以孢粉为基础的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第20-21页
    1.6 选题依据及拟回答的科学问题第21-2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第23-42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3-33页
        2.1.1 黄土高原第23-25页
        2.1.2 六盘山地区第25页
        2.1.3 陇西黄土区第25-26页
        2.1.4 大地湾遗址及其周边区域第26-27页
        2.1.5 陇东黄土区第27-28页
        2.1.6 环县地区第28页
        2.1.7 吉兰泰盐湖第28-32页
        2.1.8 贺兰山地区第32-33页
    2.2 样品描述及采集第33-37页
        2.2.1 大地湾遗址第33-34页
        2.2.2 楼房子遗址第34-35页
        2.2.3 吉兰泰盐湖JLT11A钻孔第35-37页
    2.3 研究方法第37-42页
        2.3.1 孢粉分析第37-38页
        2.3.2 其他代用指标分析方法第38-39页
        2.3.3 年代学方法第39-42页
第三章 研究结果第42-56页
    3.1 大地湾遗址剖面第42-46页
        3.1.1 DDW06剖面的年代结果及年代框架的建立第42-43页
        3.1.2 DDW06剖面的粒度与磁化率结果第43-44页
        3.1.3 DDW06剖面的孢粉结果第44-45页
        3.1.4 DDW06剖面孢粉数据PCA结果第45-46页
    3.2 楼房子遗址剖面第46-50页
        3.2.1 LFZ11剖面粒度与磁化率结果第46-47页
        3.2.2 LFZ11剖面的孢粉结果第47-49页
        3.2.3 LFZ11剖面年代数据及年代讨论第49-50页
    3.3 吉兰泰盐湖第50-56页
        3.3.1 年代结果及年代框架的建立第50-52页
        3.3.2 JLT11A孔的孢粉结果第52-56页
第四章 研究区气候环境重建第56-67页
    4.1 区域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第56-59页
        4.1.1 不同植被类型的孢粉组合特征第56-57页
        4.1.2 部分科属的环境意义及其代表性第57-59页
    4.2 区域植被重建第59-61页
        4.2.1 楼房子遗址周边MIS5-MIS3的植被变化第59-60页
        4.2.2 大地湾遗址周围MIS3的植被变化第60页
        4.2.3 JLT11A孔所记录的植被变化第60-61页
    4.3 更新世晚期气候变化重建第61-67页
        4.3.1 LFZ11剖面反映的区域气候变化第61-62页
        4.3.2 DDW06剖面反映的气候变化第62-64页
        4.3.3 JLT11A孔反映的气候变化第64-67页
第五章 区域环境对比及讨论第67-88页
    5.1 黄土高原原生植被的问题第67-70页
        5.1.1 代用指标重建的黄土高原植被第67-68页
        5.1.2 黄土高原沟谷地貌植被发育的控制因素第68-70页
    5.2 MIS3阶段的古大湖第70-74页
        5.2.1 吉兰泰湖湖泊水位变化第70-73页
        5.2.2 区域对比第73-74页
    5.3 MIS5-MIS2研究区气候变化及机制讨论第74-78页
        5.3.1 MIS5-MIS2内部变化趋势分析第74-76页
        5.3.2 黄土高原西部MIS3中期的季风变化第76-77页
        5.3.3 区域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第77-78页
    5.4 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78-88页
        5.4.1 区域地上生物量的重建第78-79页
        5.4.2 MIS3大地湾周边区域内人类活动的变化第79-80页
        5.4.3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80-81页
        5.4.4 MIS5-MIS2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第81-84页
        5.4.5 植被与中国北方细石器的分布第84-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1页
    6.1 主要结论第88-90页
        6.1.1 更新世晚期区域植被演化第88-89页
        6.1.2 更新世晚期区域湿度变化第89页
        6.1.3 黄土高原原始植被及影响因素第89页
        6.1.4 在MIS3吉兰泰盆地的深水期及MIS3气候差异原因第89页
        6.1.5 区域环境变化驱动机制第89-90页
        6.1.6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90页
    6.2 问题与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15页
图表附录第115-117页
Appendix:alistoffiguresandtables第117-119页
个人简介及成果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受体激酶CIKs决定早期花药的细胞命运
下一篇: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