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2.1.1 区际产业转移 | 第15-16页 |
2.1.2 技术创新能力 | 第16页 |
2.1.3 吸收能力 | 第16-17页 |
2.1.4 非线性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2.1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2 引进型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3 区际产业转移影响承接地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分析 | 第21-22页 |
2.4 技术创新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第三章 区际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1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 第26-29页 |
3.1.1 资源禀赋 | 第26-28页 |
3.1.2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8-29页 |
3.2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 第29-30页 |
3.3 西部地区创新现状分析 | 第30-34页 |
3.3.1 西部地区创新投入分析 | 第30-31页 |
3.3.2 西部地区创新产出分析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区际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 第34-46页 |
4.1 PSTR模型的原理与方法 | 第34-37页 |
4.1.1 PSTR模型介绍 | 第34-35页 |
4.1.2 PSTR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4.2 数据样本与变量选择 | 第37-38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4.2.2 变量选择和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4.3 模型检验与参数估计 | 第38-43页 |
4.3.1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38-39页 |
4.3.2 面板数据的非线性检验及位置参数个数确定 | 第39-40页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4.4 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4.4.1 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 第43-44页 |
4.4.2 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 | 第44页 |
4.4.3 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 第44-45页 |
4.4.4 对引进的技术进行适当筛选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6-48页 |
5.1 结论 | 第46页 |
5.2 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