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制冷工程论文--制冷机械和设备论文--制冷机论文

热声机理及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表第13-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4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热声效应第16-18页
    1.3 热声理论的进展第18-24页
        1.3.1 网络模型第18-20页
        1.3.2 参数激励第20-21页
        1.3.3 特征时间第21-22页
        1.3.4 有限时间热力学优化第22-23页
        1.3.5 格子气方法模拟和非线性热声机理的研究第23-24页
    1.4 热声技术的发展第24-32页
        1.4.1 驻波热声发动机的研制第25-27页
        1.4.2 行波热声发动机的研制第27-28页
        1.4.3 热声制冷机的研制第28-31页
        1.4.4 其他热声装置的研制第31-32页
    1.5 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热声系统的时间周期特性及参数激励研究第34-63页
    2.1 引言第34-36页
    2.2 热声振荡的热动力学基础第36-41页
        2.2.1 自激振荡第36-37页
        2.2.2 热声振荡的热力学机理第37-39页
        2.2.3 热声微热力学循环第39-41页
    2.3 热声系统的时间周期特性第41-47页
        2.3.1 热声系统的控制方程第41-43页
        2.3.2 热声系统的时间周期解第43-45页
        2.3.3 相空间分析第45-47页
    2.4 热声系统参数激励第47-52页
        2.4.1 参数激励第47-48页
        2.4.2 热声系统的时变流容第48页
        2.4.3 热声系统参数激励及自组织机理第48-50页
        2.4.4 热声参数激励的网络描述第50-51页
        2.4.5 参数激励的稳定性问题第51-52页
    2.5 热声系统参数激励模型及稳定性分析第52-61页
        2.5.1 热声系统的非线性参数激励方程第52-55页
        2.5.2 热声参数激励的网络模型第55-56页
        2.5.3 热声系统的非线性参数激励第56-58页
        2.5.4 极限环和稳定性第58-60页
        2.5.5 讨论第60-61页
    2.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3章 基于量子力学的热声微循环输出功率与热效率优化研究第63-74页
    3.1 引言第63页
    3.2 理论模型第63-65页
    3.3 输出功率和热效率第65-68页
    3.4 输出功率与热效率优化研究第68-72页
        3.4.1 热效率与输出功率第68-69页
        3.4.2 输出功率与高温端温度第69页
        3.4.3 输出功率与低温端温度第69-71页
        3.4.4 临界温度梯度第71页
        3.4.5 量子力学模型与经典模型结果的比较第71-72页
    3.5 Z目标函数优化第72-73页
    3.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网络模型第74-89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流体网络基础第74-80页
        4.2.1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图论和网络第74-76页
        4.2.2 网络的基本性质第76页
        4.2.3 流体网络中的元件第76-79页
        4.2.4 网络的矩阵描述第79-80页
    4.3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各部件的网络模型第80-87页
        4.3.1 热声回热器-非等温管路第81-84页
        4.3.2 等温管路第84-86页
        4.3.3 激振器的网络模型第86-87页
    4.4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整机网络模型第87-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模式动力学研究第89-109页
    5.1 引言第89-91页
        5.1.1 模式(pattern)动力学概述第89-90页
        5.1.2 热声系统的模式第90-91页
    5.2 系统模式的耦合关系第91-94页
    5.3 模式的数学描述第94-99页
        5.3.1 模式的生命条件第94-97页
        5.3.2 归一化与重整化第97-99页
    5.4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模式动力学研究第99-107页
        5.4.1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概述第99-101页
        5.4.2 谐振管、热声回热器和热交换器的模式第101-105页
        5.4.3 整机系统模式的聚集特征第105-107页
    5.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6章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设计和实验研究第109-135页
    6.1 引言第109-110页
    6.2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设计第110-123页
        6.2.1 整体参数的选定第110-111页
        6.2.2 热声回热器(热声堆)的设计优化第111-121页
        6.2.3 其他部件的确定第121-123页
    6.3 实验研究第123-134页
        6.3.1 实验设计第123-125页
        6.3.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25-134页
    6.4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35-139页
    7.1 总结第135-137页
    7.2 创新点第137页
    7.3 展望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51-154页
附录A:热声回热器丝网填料参数表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早期中危(pT1-2N1M0)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风险分层和放疗选择
下一篇:声门上型喉癌预后因素的分析和T3期声门上型喉癌临床治疗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