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2.1 关于宋词的相关研究 | 第10页 |
1.2.2 关于宋画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3 关于宋代文人园林的相关研究 | 第11页 |
1.2.4 关于考据法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2 宋代词画与文人园林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 第16-35页 |
2.1 宋代词画与文人园林的历史演变 | 第16-24页 |
2.1.1 宋词的历史演变 | 第16-17页 |
2.1.2 宋画的历史演变 | 第17-23页 |
2.1.3 宋代文人园林的历史演变 | 第23-24页 |
2.1.4 宋代词画与文人园林的关系 | 第24页 |
2.2 宋词的内涵与章法 | 第24-27页 |
2.2.1 宋词的创作内涵 | 第25页 |
2.2.2 宋词的结构章法 | 第25-26页 |
2.2.3 宋词的创作意象 | 第26-27页 |
2.3 宋画的内涵与构图 | 第27-31页 |
2.3.1 宋画的创作内涵 | 第27-28页 |
2.3.2 宋画的构图布局 | 第28-30页 |
2.3.3 宋画的构成元素 | 第30-31页 |
2.4 宋代文人园林的内涵与布局 | 第31-34页 |
2.4.1 宋代文人园林的营造内涵 | 第31-32页 |
2.4.2 宋代文人园林的造园布局 | 第32-33页 |
2.4.3 宋代文人园林的造园要素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宋代词画与文人园林的内涵 | 第35-44页 |
3.1 寄情山水及山水观与师法自然 | 第35-38页 |
3.2 以小喻大及小中见大与壶中天地 | 第38-40页 |
3.3 以心补目及以大观小与胸有丘壑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宋代词画和文人园林的布局特点 | 第44-58页 |
4.1 空间顺序 | 第45-52页 |
4.1.1 逐程纪景法及宗炳透视法与造园手法 | 第45-48页 |
4.1.2 视距转换法及三远法与构景手段 | 第48-50页 |
4.1.3 表现手法及绘画式样与设置景观视线的方法 | 第50-52页 |
4.2 结构布局 | 第52-57页 |
4.2.1 主次关系及宾主之位与结构层次 | 第52-55页 |
4.2.2 虚实关系及疏密布局与布景层次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宋代词画与文人园林的创作元素 | 第58-78页 |
5.1 山石 | 第59-62页 |
5.1.1 宋词与宋代文人园林中山石元素的应用 | 第59-60页 |
5.1.2 宋画与宋代文人园林中山石元素的应用 | 第60-62页 |
5.2 水体 | 第62-65页 |
5.2.1 宋词与宋代文人园林中水体元素的应用 | 第62-63页 |
5.2.2 宋画与宋代文人园林中水体元素的应用 | 第63-65页 |
5.3 植物 | 第65-69页 |
5.3.1 宋词与宋代文人园林中植物元素的应用 | 第65-66页 |
5.3.2 宋画与宋代文人园林中植物元素的应用 | 第66-69页 |
5.4 建筑 | 第69-76页 |
5.4.1 宋词与宋代文人园林中建筑元素的应用 | 第69-71页 |
5.4.2 宋画与宋代文人园林中建筑元素的应用 | 第71-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