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人造石油论文--油页岩加工论文

油页岩与生物质共热解的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能源形势第14-15页
    1.2 油页岩简介及热解利用现状第15-18页
        1.2.1 油页岩的组成结构及性质第15-16页
        1.2.2 油页岩的热解利用现状第16-18页
    1.3 生物质简介及热解利用现状第18-19页
    1.4 国内外共热解利用研究现状第19-23页
        1.4.1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第20-22页
        1.4.2 油页岩与生物质共热解第22-23页
    1.5 共热解研究的发展趋势第23-24页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6-30页
    2.1 实验原料第26页
    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6页
    2.3 热重实验第26-27页
    2.4 固定床实验第27-29页
        2.4.1 实验装置第27-28页
        2.4.2 数据处理方法第28-29页
    2.5 液体产物分析第29页
    2.6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9-30页
第三章 油页岩与纤维素共热解的研究第30-42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样品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第30页
    3.3 油页岩与纤维素的热失重行为第30-35页
        3.3.1 油页岩、纤维素单独热解的失重行为第31-32页
        3.3.2 油页岩与纤维素共热解的失重行为第32-35页
    3.4 气液固产物分布第35-37页
    3.5 油组成分析第37-38页
    3.6 气体组成分析第38-40页
    3.7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油页岩与木质素共热解的研究第42-52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样品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第42-43页
    4.3 油页岩与木质素的热失重行为第43-47页
        4.3.1 油页岩、木质素单独热解的失重行为第43-44页
        4.3.2 油页岩与木质素共热解的失重行为第44-47页
    4.4 气液固产物分布第47-48页
    4.5 油组成分析第48-49页
    4.6 气体组成分析第49-51页
    4.7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油页岩与生物质协同作用机理分析第52-60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油页岩矿物质对生物质组分热解的影响第52-54页
    5.3 纤维素挥发分对油页岩热解的影响第54-58页
        5.3.1 分段共热解气液固产物分布第55-58页
        5.3.2 油品分析第58页
    5.4 纤维素半焦对油页岩挥发分的影响第58-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6.1 总结第60-61页
    6.2 课题创新点第61页
    6.3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致谢第68-70页
作者及导师介绍第70-72页
附件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登封市大金店农业观光园规划为例
下一篇:水热合成磷酸钴镍和溶剂热合成磷酸铋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