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安徽省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 1.2 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1.2.1 国外研究历程 | 第18-19页 |
| 1.2.2 国内研究历程 | 第19-21页 |
| 1.2.3 省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引言 | 第23-32页 |
| 2.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2.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2.3 研究区概况 | 第24-29页 |
| 2.3.1 行政区划 | 第24-25页 |
| 2.3.2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 2.3.3 气候水文条件 | 第25-26页 |
| 2.3.4 耕地土壤类型与农业区划 | 第26-28页 |
| 2.3.5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8-29页 |
| 2.4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2.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资料收集与数据库建立 | 第32-37页 |
| 3.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32-34页 |
| 3.2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第34-37页 |
| 3.2.1 数据字典 | 第34页 |
| 3.2.2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34-36页 |
| 3.2.3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安徽省耕地地力评价过程 | 第37-50页 |
| 4.1 耕地地力评价原则 | 第37页 |
| 4.2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7页 |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7-38页 |
| 4.4 评价单元赋值 | 第38-39页 |
|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39-42页 |
| 4.6 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建立 | 第42-46页 |
| 4.7 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分级方案 | 第46-48页 |
| 4.8 评价结果校验与质量控制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耕地地力空间分布与特征分析 | 第50-67页 |
| 5.1 安徽省耕地地力等级 | 第50-52页 |
| 5.1.1 安徽省耕地地力等级面积统计 | 第50-51页 |
| 5.1.2 安徽省耕地地力等级空间分布 | 第51-52页 |
| 5.2 安徽省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 第52-63页 |
| 5.2.1 一等地面积分布及其特点 | 第52-53页 |
| 5.2.2 二等地面积分布及其特点 | 第53-55页 |
| 5.2.3 三等地面积分布及其特点 | 第55-56页 |
| 5.2.4 四等地面积分布及其特点 | 第56-57页 |
| 5.2.5 五等地面积分布及其特点 | 第57-58页 |
| 5.2.6 六等地面积分布及其特点 | 第58-60页 |
| 5.2.7 七等地面积分布及其特点 | 第60-61页 |
| 5.2.8 八等地面积分布及其特点 | 第61-62页 |
| 5.2.9 九等地面积分布及其特点 | 第62-63页 |
| 5.3 安徽省不同农业区耕地地力等级分布 | 第63-67页 |
| 第六章 安徽省耕地土壤养分属性特征分析 | 第67-84页 |
| 6.1 安徽省耕地土壤有机质特征研究 | 第67-71页 |
| 6.1.1 各地市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 6.1.2 不同农业区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 | 第70页 |
| 6.1.3 不同土类土壤有机质分布特性 | 第70-71页 |
| 6.2 安徽省耕地土壤有效磷特征研究 | 第71-75页 |
| 6.2.1 各地市土壤有效磷分布特征 | 第73-74页 |
| 6.2.2 不同农业区土壤有效磷分布特征 | 第74页 |
| 6.2.3 不同土类土壤有效磷分布特性 | 第74-75页 |
| 6.3 安徽省耕地土壤速效钾特征研究 | 第75-79页 |
| 6.3.1 各地市土壤速效钾分布特征 | 第77-78页 |
| 6.3.2 不同农业区土壤速效钾分布特征 | 第78页 |
| 6.3.3 不同土类土壤速效钾分布特性 | 第78-79页 |
| 6.4 安徽省耕地土壤酸碱度特征研究 | 第79-84页 |
| 6.4.1 各地市土壤酸碱度分布特征 | 第81-82页 |
| 6.4.2 不同农业区土壤酸碱度分布特征 | 第82-83页 |
| 6.4.3 不同土类土壤酸碱度分布特性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耕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 第84-87页 |
| 7.1 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 | 第84-85页 |
| 7.2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 第85-87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7-90页 |
| 8.1 结论 | 第87-89页 |
| 8.2 进一步开展工作建议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