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7-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2.1 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2.1.1 生境 | 第9页 |
2.1.2 生境修复 | 第9页 |
2.1.3 景观修复设计、景观更新设计、景观重建之间的关系 | 第9-10页 |
2.1.4 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 | 第10页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2.2.1 国外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2.2.2 国内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3 生境修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12-21页 |
3.1 济南奥体中心 | 第12-15页 |
3.2 广州中山岐江公园 | 第15-18页 |
3.3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 第18-19页 |
3.4 盖尔森基兴市诺德斯顿公园(Nordsternpark) | 第19-21页 |
4 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策略 | 第21-23页 |
4.1 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原则 | 第21页 |
4.1.1 少干预 | 第21页 |
4.1.2 多互动 | 第21页 |
4.1.3 整体性 | 第21页 |
4.1.4 可持续 | 第21页 |
4.2 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手法 | 第21-23页 |
4.2.1 地形塑造 | 第21-22页 |
4.2.2 因势理水 | 第22页 |
4.2.3 植被恢复 | 第22页 |
4.2.4 记忆构筑 | 第22-23页 |
5 研究区域概况与分析 | 第23-29页 |
5.1 项目区位分析 | 第23页 |
5.2 历史文化分析 | 第23-24页 |
5.3 上位规划分析 | 第24-25页 |
5.4 用地性质分析 | 第25-26页 |
5.5 自然条件分析 | 第26-28页 |
5.5.1 气候条件 | 第26-27页 |
5.5.2 地形 | 第27页 |
5.5.3 水文 | 第27页 |
5.5.4 植被资源 | 第27-28页 |
5.6 小结 | 第28-29页 |
6 树木体验基地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策略 | 第29-57页 |
6.1 规划依据、原则、思想 | 第29-31页 |
6.1.1 规划依据 | 第29页 |
6.1.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6.1.3 规划设计思想 | 第30-31页 |
6.2 树木体验基地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定位及理念 | 第31-32页 |
6.2.1 景观规划设计定位 | 第31页 |
6.2.2 景观规划设计愿景 | 第31-32页 |
6.3 总体规划布局 | 第32-37页 |
6.3.1 总体规划结构 | 第32-34页 |
6.3.2 景观功能分区 | 第34-35页 |
6.3.3 交通分析图 | 第35-37页 |
6.4 树木体验基地生境修复的景观设计 | 第37-57页 |
6.4.1 生境修复区域划分 | 第37页 |
6.4.2 地形塑造 | 第37-39页 |
6.4.3 因势理水 | 第39-42页 |
6.4.4 植被恢复 | 第42-55页 |
6.4.5 记忆构筑 | 第55-57页 |
7 结语与展望 | 第57-58页 |
7.1 结语 | 第57页 |
7.2 展望 | 第57-58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