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蓝藻水华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藻毒素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 | 第11-12页 |
1.3 藻毒素调控技术研究状况 | 第12-18页 |
1.3.1 金属元素 | 第12-15页 |
1.3.2 除草剂 | 第15-16页 |
1.3.3 光敏剂 | 第16-18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3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红枫水库和百花水库微囊藻毒素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健康影响评价 | 第20-35页 |
2.1 红枫水库和百花水库采样点设置 | 第20-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2.1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 第21页 |
2.2.2 水样的富集和洗脱 | 第21-22页 |
2.2.3 测定 | 第22-24页 |
2.3 红枫水库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 | 第24-27页 |
2.3.1 红枫水库微囊藻毒素MC-RR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2.3.2 红枫水库微囊藻毒素MC-LR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2.3.3 红枫水库微囊藻毒素MC-RR和微囊藻毒素MC-LR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2.4 百花水库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 | 第27-30页 |
2.4.1 百花水库微囊藻毒素MC-RR时空分布 | 第27-28页 |
2.4.2 百花水库微囊藻毒素MC-LR时空分布 | 第28-29页 |
2.4.3 百花水库微囊藻毒素MC-RR和微囊藻毒素MC-LR时空分布 | 第29-30页 |
2.5 红枫水库和百花水库饮用水健康初步风险评价 | 第30-33页 |
2.5.1 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2.5.2 评价结果 | 第31-33页 |
2.6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化学调控技术研究 | 第35-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1.1 微囊藻毒素调控技术研究现状 | 第35页 |
3.1.2 毒理实验设计 | 第35页 |
3.1.3 蓝藻的培养 | 第35-36页 |
3.1.4 氮磷比对蓝藻产毒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3.1.5 蓝藻调控模拟实验 | 第37页 |
3.1.6 藻类杀藻剂的选取 | 第37页 |
3.1.7 藻类的鉴定 | 第37-38页 |
3.2 氮限制对蓝藻产毒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磷限制对蓝藻产毒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六种杀藻剂对蓝藻的生长研究 | 第41-42页 |
3.5 毒理实验 | 第42-46页 |
3.5.1 二氧化氯 | 第42-44页 |
3.5.2 过氧化氢 | 第44-46页 |
3.6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花溪水库蓝藻水华的调控 | 第48-5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4.1.1 花溪水库水华的发生 | 第48页 |
4.1.2 花溪水库控藻方法选择 | 第48-49页 |
4.1.3 治理区域设置 | 第49页 |
4.1.4 过氧化氢浓度的测定 | 第49-5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4.2.1 入库口的治理 | 第50-51页 |
4.2.2 镇山村码头的治理 | 第51-52页 |
4.2.3 花溪水库中游的治理 | 第52页 |
4.2.4 花溪水库大坝的治理 | 第52-53页 |
4.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论文专著发表情况 | 第66-67页 |
(一)参加科研项目 | 第66页 |
(二)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