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1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 第15-17页 |
1.1.2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 第17-18页 |
1.1.3 二氧化碳的减排 | 第18-19页 |
1.2 电还原二氧化碳的概述 | 第19-23页 |
1.2.1 电还原二氧化碳的优势 | 第19-20页 |
1.2.2 电还原二氧化碳的原理 | 第20-22页 |
1.2.3 电还原二氧化碳的关键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1.2.4 电还原二氧化碳面临的挑战 | 第23页 |
1.3 电还原二氧化碳的阴极材料概述 | 第23-25页 |
1.3.1 金属电极 | 第23-24页 |
1.3.2 修饰电极 | 第24页 |
1.3.3 气体扩散电极 | 第24-25页 |
1.4 铜锡双金属电还原二氧化碳 | 第25页 |
1.5 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29-47页 |
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9-30页 |
2.2 主要的设备及仪器 | 第30-31页 |
2.3 实验装置及原理 | 第31-36页 |
2.3.1 恒电流镀铜装置及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2.3.2 恒电位还原装置及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2.3.3 化学法镀锡实验装置及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2.3.4 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装置及评价体系 | 第34-35页 |
2.3.5 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评价体系 | 第35-36页 |
2.4 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36-39页 |
2.4.1 电极材料的预处理 | 第36-37页 |
2.4.2 电极材料的清洗与保存 | 第37页 |
2.4.3 恒电流镀铜 | 第37页 |
2.4.4 高温煅烧处理 | 第37页 |
2.4.5 恒电位还原 | 第37-38页 |
2.4.6 化学法镀锡 | 第38页 |
2.4.7 近熔点煅烧处理 | 第38页 |
2.4.8 电极材料的制备流程简图 | 第38-39页 |
2.5 电极材料物理表征 | 第39页 |
2.6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9-44页 |
2.6.1 循环伏安行为(CV) | 第40页 |
2.6.2 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测试(ESCA) | 第40页 |
2.6.3 电流时间曲线(i-t) | 第40-41页 |
2.6.4 反应产物的检测 | 第41-44页 |
2.7 计算公式 | 第44-47页 |
第三章 高效电还原二氧化碳的三维铜锡双金属材料的制备 | 第47-63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三维铜锡双金属材料的制备 | 第47-49页 |
3.2.1 理论依据 | 第47-48页 |
3.2.2 材料制备模型 | 第48-49页 |
3.3 三维铜锡双金属材料的物理表征 | 第49-56页 |
3.3.1 形貌分析 | 第50-52页 |
3.3.2 晶体结构分析 | 第52-56页 |
3.3.3 表面元素组成及价态分析 | 第56页 |
3.4 三维铜锡双金属材料电还原二氧化碳初探 | 第56-61页 |
3.4.1 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测试 | 第57-58页 |
3.4.2 循环伏安行为 | 第58-59页 |
3.4.3 恒电位还原二氧化碳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电还原二氧化碳的三维铜锡双金属的优化及性能测试 | 第63-71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三维铜锡双金属材料制备条件优化 | 第63-66页 |
4.2.1 镀锡时间的优化 | 第63-64页 |
4.2.2 二次煅烧温度的优化 | 第64-66页 |
4.3 三维铜锡双金属材料电还原二氧化碳的效果 | 第66-68页 |
4.3.1 不同电位测试 | 第66-67页 |
4.3.2 稳定性测试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五章 三维铜锡双金属高效电还原二氧化碳的机制 | 第71-83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制备过程中的三种材料电还原二氧化碳对比 | 第71-76页 |
5.2.1 物理表征图 | 第71-74页 |
5.2.2 恒电位还原二氧化碳 | 第74-75页 |
5.2.3 循环伏安行为 | 第75-76页 |
5.3 几种铜锡材料电还原二氧化碳对比 | 第76-81页 |
5.3.1 镍的作用 | 第76-77页 |
5.3.2 电流密度的提升的原因 | 第77-80页 |
5.3.3 高一氧化碳选择性的必要条件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页 |
6.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5-96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