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基于渐进式破坏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4页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滑坡渐进破坏机理研究第14-15页
        1.2.2 滑坡渐进破坏过程研究第15-17页
        1.2.3 滑坡渐进破坏稳定性分析研究第17-20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渐进破坏机理及破坏过程第22-44页
    2.1 渐进破坏机理第22-26页
        2.1.1 牵引式滑坡破坏机理第24-25页
        2.1.2 推移式滑坡破坏机理第25-26页
        2.1.3 复合式滑坡破坏机理第26页
    2.2 渐进破坏过程第26-31页
        2.2.1 滑坡渐进破坏内在演化过程第26-27页
        2.2.2 滑坡渐进破坏变形的时间演化阶段第27-29页
        2.2.3 滑坡渐进破坏变形的空间演化规律第29-31页
    2.3 材料变形特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第31-36页
    2.4 边(滑)坡渐进破坏过程的数值分析第36-42页
        2.4.1 FLAC~(3D)数值模拟基本原理第36页
        2.4.2 FLAC~(3D)应变软化本构模型第36-40页
        2.4.3 边坡渐进破坏过程分析的数值实现第40-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3章 渐进破坏滑坡稳定性分析第44-66页
    3.1 强度折减法原理第44-46页
        3.1.1 强度折减法的定义第44-45页
        3.1.2 强度折减法的失稳判据第45-46页
        3.1.3 传统强度折减法的优缺点第46页
    3.2 双强度折减法及配套折减机制第46-56页
        3.2.1 临界曲线及折减系数关联性第47-49页
        3.2.2 综合安全系数第49-54页
        3.2.3 双强度折减法实现过程第54-56页
    3.3 边坡渐进破坏双强度折减法第56-62页
        3.3.1 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双强度折减法第56-57页
        3.3.2 基于软化模型双强度折减实例分析第57-58页
        3.3.3 扩展一:安全系数等值线云图分析方法第58-60页
        3.3.4 扩展二:水作用下双强度折减法第60-62页
    3.4 动态局部双强度折减法第62-65页
        3.4.1 强度折减范围的研究第62-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奉节某滑坡实例分析第66-72页
    4.1 滑坡概况第66-67页
    4.2 滑坡数值计算条件第67-68页
    4.3 渐进破坏过程第68-69页
    4.4 动态局部双强度折减法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第69-71页
    4.5 计算结果评价第71-72页
第5章 滑坡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第72-84页
    5.1 概述第72页
    5.2 模型试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72-73页
        5.2.1 模型试验研究目的第72-73页
        5.2.2 模型试验研究内容第73页
    5.3 试验设计第73-75页
        5.3.1 试验装置组成第73页
        5.3.2 滑坡模型的堆建第73-75页
        5.3.3 记录监测系统组装和布设第75页
    5.4 摄影测量系统简介第75-77页
    5.5 坡顶加载和坡脚开挖室内试验设计第77-80页
        5.5.1 模型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第77-78页
        5.5.2 滑坡特定位置点的设定第78-79页
        5.5.3 坡顶加载和坡脚开挖的实现过程第79-80页
    5.6 试验结果分析第80-82页
        5.6.1 滑坡裂隙的发展第80页
        5.6.2 扰动过程压力盒数据第80-81页
        5.6.3 滑坡特定位置点位移的量测分析第81-82页
    5.7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2页
致谢第92-9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染在茶叶博物馆衍生品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下一篇:基于褶皱石墨烯膜结构的功能设计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