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侏罗系延9油层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8页 |
2.1 研究区区域构造背景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14-15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5-16页 |
2.3 沉积背景及地层特征 | 第16-18页 |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4页 |
3.1 地层划分依据 | 第18-20页 |
3.1.1 煤层标志层 | 第18页 |
3.1.2 地层旋回 | 第18-19页 |
3.1.3 等厚原则 | 第19-20页 |
3.2 地层发育特征及对比 | 第20-24页 |
3.2.1 延安组地层发育特征 | 第20-21页 |
3.2.2 延9地层对比特征 | 第21-24页 |
第4章 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展布规律 | 第24-51页 |
4.1 物源分析 | 第24-26页 |
4.1.1 轻矿物特征 | 第24页 |
4.1.2 重矿物特征 | 第24-26页 |
4.2 沉积相标志 | 第26-34页 |
4.2.1 岩性相标志 | 第26-31页 |
4.2.2 古生物化石标志 | 第31-32页 |
4.2.3 测井相标志 | 第32-34页 |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4-38页 |
4.3.1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34页 |
4.3.2 沉积相特征 | 第34-38页 |
4.4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38-42页 |
4.5 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42-46页 |
4.5.1 SW-NE 向沉积相砂体剖面对比 | 第43页 |
4.5.2 NW-SE 向沉积相砂体剖面对比 | 第43-46页 |
4.6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6-51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1-58页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1-53页 |
5.1.1 岩石类型 | 第51-52页 |
5.1.2 岩屑类型特征 | 第52页 |
5.1.3 填隙物特 | 第52-53页 |
5.2 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 第53-56页 |
5.2.1 孔隙类型特征 | 第53-55页 |
5.2.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5-56页 |
5.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6-58页 |
5.3.1 孔隙度、渗透率特征 | 第56-57页 |
5.3.2 孔—渗相关性 | 第57-58页 |
第6章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 第58-67页 |
6.1 沉积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 第58页 |
6.2 物质组分及岩石学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6.3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 第59-67页 |
6.3.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59-62页 |
6.3.2 不同成岩作用类型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 第62-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