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储能技术在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光储一体发电系统的建模及控制方法 | 第21-34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光伏发电单元及其控制策略 | 第21-27页 |
2.2.1 光伏电池的模型及输出特性 | 第21-24页 |
2.2.2 光伏发电系统的出力特点 | 第24页 |
2.2.3 光伏发电系统的MPPT控制策略 | 第24-26页 |
2.2.4 光伏发电系统的恒压控制策略 | 第26-27页 |
2.3 储能单元及其控制策略 | 第27-28页 |
2.4 三相逆变器单元及其控制策略 | 第28-31页 |
2.4.1 PQ控制策略 | 第28-29页 |
2.4.2 VF控制策略 | 第29-31页 |
2.5 光储一体发电系统的仿真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光储一体发电系统的储能容量配置 | 第34-45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基于保持光伏发电系统稳定输出功率的蓄电池容量计算方法 | 第35-38页 |
3.2.1 积分负值最大法 | 第35-36页 |
3.2.2 积分峰值法 | 第36-38页 |
3.3 蓄电池容量配置方案 | 第38-40页 |
3.3.1 光储一体发电系统的预期出力曲线 | 第38页 |
3.3.2 蓄电池容量计算 | 第38-39页 |
3.3.3 蓄电池容量的统计学优化 | 第39-40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40-44页 |
3.4.1 HOMER优化软件 | 第40-41页 |
3.4.2 蓄电池容量计算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光储一体发电系统的能量管理 | 第45-58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光储一体发电系统的能量管理经济运行模型 | 第46-47页 |
4.2.1 光储一体发电系统的容量配置 | 第46页 |
4.2.2 优化目标 | 第46页 |
4.2.3 约束条件 | 第46-47页 |
4.2.4 评价指标 | 第47页 |
4.3 基于气候条件光储一体发电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 | 第47-52页 |
4.3.1 能量管理策略的工作模式 | 第47-48页 |
4.3.2 能量管理策略的运行机制 | 第48-50页 |
4.3.3 日内滚动调差机制 | 第50-52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52-57页 |
4.4.1 仿真参数 | 第52-53页 |
4.4.2 运行策略验证 | 第53-55页 |
4.4.3 日内滚动调差机制验证 | 第55-57页 |
4.4.4 全年模拟运行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