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功能论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价值观 | 第17-23页 |
一、郭熙的山水功能观溯源——华夏传统与儒道精神 | 第17-19页 |
二、郭熙山水功能观中的个人经历与时代印记 | 第19-23页 |
第二节 郭熙山水功能观中的人文主义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观照论 | 第26-39页 |
第一节 观照山水须持“林泉之心” | 第26-31页 |
一、“林泉之心”即看山水之“体” | 第26-27页 |
二、“林泉之心”与“虚静” | 第27-30页 |
三、“林泉之心”与自调节审美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观照山水须“远望” | 第31-33页 |
一、“远望”之溯源 | 第31-32页 |
二、山有“三远”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观照山水须“步步移”“面面看” | 第33-36页 |
第四节 身“即”山川而“取之”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画创作观 | 第39-48页 |
第一节 创作态度:注精以一之 | 第39-42页 |
一、两种传统创作态度:“墨戏”与“精谨刻画” | 第40-41页 |
二、郭熙对不同创作态度与作品效果的辩证思考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山水画的法度研究——“画山水有法” | 第42-45页 |
第三节 意境即“因心造景” | 第45-48页 |
第四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美术史意义 | 第48-64页 |
第一节 郭熙画论溯源 | 第48-53页 |
一、郭熙画论与顾恺之画论比较 | 第48-50页 |
二、郭熙画论与王维画论比较 | 第50-53页 |
第二节 郭熙在北宋山水画史上的影响 | 第53-56页 |
一、画院派与文人派的衔接者 | 第53-54页 |
二、兼具南北画风所长 | 第54-56页 |
第三节 郭熙画论与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观点对观 | 第56-64页 |
一、“林泉之心”与“内视觉” | 第56-58页 |
二、“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身体”意识 | 第58-61页 |
三、“三远”与审美距离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