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丘陵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路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图表目录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国外秸秆能源化利用状况 | 第14-15页 |
·国内秸秆能源化利用状况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1-32页 |
·本文主要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生态农业理论 | 第23-24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4-32页 |
·农作物秸秆资源特性 | 第24-26页 |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途径 | 第26-29页 |
·低山丘陵地区秸秆资源特性 | 第29页 |
·低山丘陵区秸秆能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第3章 秸秆能源化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第3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第33-36页 |
第4章 咸宁市秸秆能源化利用实证研究 | 第36-5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6-37页 |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 第36-37页 |
·经济发展及环保状况 | 第37页 |
·研究区秸秆能源化利用状况 | 第37-42页 |
·秸秆资源能源化现状 | 第37-38页 |
·生物质(秸秆)资源潜力估算 | 第38-41页 |
·研究区秸秆资源分布 | 第41-42页 |
·灰色系统理论在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预测中的应用 | 第42-47页 |
·灰色预测模型构建的基本过程 | 第42-44页 |
·灰色模型 GM(1,1)的实际应用 | 第44-46页 |
·预测结果 | 第46-47页 |
·层次分析法在秸秆能源化利用路径选择中的应用 | 第47-53页 |
·AHP 应用基本步骤 | 第47-50页 |
·计算结果 | 第50-51页 |
·主要结论 | 第51-53页 |
第5章 基本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53-58页 |
·基本结论 | 第53-55页 |
·政策建议 | 第55-56页 |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