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林下生态栽培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2.1 林下生态栽培对土壤改良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2 生态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研究 | 第13-15页 |
1.2.3 生态栽培模式对径流调控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 生态栽培模式对水土保持效果的研究 | 第16-17页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页 |
2.2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2.3.1 生态栽培模式设置 | 第17-18页 |
2.3.2 径流场设置 | 第18页 |
2.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2.4.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18-19页 |
2.4.2 降雨观测 | 第19页 |
2.4.3 径流测定 | 第19页 |
2.4.4 泥沙观测 | 第19-20页 |
2.4.5 土壤水分变化数据观测 | 第20页 |
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52页 |
3.1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1-28页 |
3.1.1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3.1.2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22-24页 |
3.1.3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4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土壤通气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5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最大持水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6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土壤排水能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8-39页 |
3.2.1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全氮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全钾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3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全磷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4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5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6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7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 生态栽培模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9-41页 |
3.4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地表径流的影响 | 第41-47页 |
3.4.1 试验区降雨量年内分布 | 第41页 |
3.4.2 降雨与地表径流相关性分析 | 第41-47页 |
3.5 不同生态栽培模式地表径流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第47-49页 |
3.6 生态栽培模式下竹节沟对油茶幼林地水分场的影响 | 第49-5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2-56页 |
4.1 结论 | 第52-53页 |
4.1.1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52页 |
4.1.2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3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地表径流的影响 | 第53页 |
4.1.4 生态栽培模式下竹节沟对水分场的影响 | 第53页 |
4.2 讨论 | 第53-56页 |
4.2.1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2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4页 |
4.2.3 生态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地表径流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4 生态栽培模式下竹节沟对水分场的影响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