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水污染 | 第8-10页 |
1.2.1 水体污染物来源 | 第8-9页 |
1.2.2 水体污染物种类 | 第9页 |
1.2.3 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 第9-10页 |
1.2.4 水体中有机染料污染 | 第10页 |
1.3 水体染料污染的处理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物理法 | 第10页 |
1.3.2 化学法 | 第10页 |
1.3.3 物理化学法 | 第10-11页 |
1.3.4 生物法 | 第11页 |
1.4 光催化 | 第11-14页 |
1.4.1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及原理 | 第11-12页 |
1.4.2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12-14页 |
1.5 铋系光催化材料简介 | 第14-15页 |
1.5.1 秘金属的资源概述 | 第14页 |
1.5.2 铋系光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Bi_xO_yF_z的合成与光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 第17-28页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8-22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8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8-19页 |
2.2.3 催化剂表征 | 第19-22页 |
2.2.4 催化剂活性测试方法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7页 |
2.3.1 内电场的产生原理及其特征 | 第22页 |
2.3.2 Bi_xO_yF_z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22-24页 |
2.3.3 F/O比例对Bi_xO_yF_z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4-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Bi_(12)SiO_(20)和Bi_2SiO_5的合成与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28-41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页 |
3.2.3 催化剂表征 | 第29-30页 |
3.2.4 催化剂活性测试方法 | 第30页 |
3.2.5 理论计算方法 | 第30页 |
3.3 铋系层状化合物材料 | 第30-3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3.4.1 样品的形貌与晶体结构 | 第31-32页 |
3.4.2 样品的带隙与导价带电势的研究 | 第32-35页 |
3.4.3 样品的光化学性质 | 第35-36页 |
3.4.4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 第36-40页 |
3.4.5 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1-42页 |
4.1 总结 | 第41页 |
4.2 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个人简介 | 第49页 |
课程学习情况 | 第49-5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