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马北露天矿南帮边坡稳定性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边坡稳定性研究发展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矿区概况 | 第16-21页 |
| ·一般概况 | 第16页 |
| ·地层岩性 | 第16-18页 |
| ·底砾岩段 | 第16-17页 |
| ·煤矸互叠层 | 第17页 |
| ·2-3 煤层 | 第17页 |
| ·砂岩 | 第17-18页 |
| ·第四系黄土 | 第18页 |
| ·地质构造 | 第18-20页 |
| ·主向斜 | 第18页 |
| ·次级背向斜 | 第18-19页 |
| ·断层构造 | 第19页 |
| ·层间滑动构造 | 第19-20页 |
| ·岩体结构 | 第20-21页 |
| ·煤岩结构 | 第20页 |
| ·软弱夹层的分布及其泥化特征 | 第20-21页 |
| 3 岩土力学与变形指标确定 | 第21-32页 |
| ·块状硬煤力学参数实验 | 第21-26页 |
| ·块状硬煤点载荷实验 | 第21-23页 |
| ·块状硬煤抗剪强度实验 | 第23-26页 |
| ·2-3 煤弱层力学参数实验 | 第26-31页 |
| ·弱层调查及其特征 | 第26-28页 |
| ·软煤物理力学性质 | 第28-31页 |
| ·力学参数确定 | 第31-32页 |
| 4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2-51页 |
| ·采场现状模型 | 第32-33页 |
| ·地质界面模型的建立 | 第33-41页 |
| ·构模方法简述 | 第33-36页 |
| ·数据插值方法 | 第36-39页 |
| ·煤岩界面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 ·采场界面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 ·地质体模型的建立 | 第41-51页 |
| ·建模方法简述 | 第41-42页 |
| ·采场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 ·煤岩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 ·地质模型的剖切 | 第47-51页 |
| 5 FLAC2D 数值模拟 | 第51-75页 |
| ·FLAC 简介 | 第51页 |
| ·数值模拟模型 | 第51-56页 |
|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确定 | 第51-55页 |
| ·物理模型选用及材料屈服准则 | 第55-56页 |
| ·滑坡失稳判据 | 第56-60页 |
| ·安全系数定义 | 第60页 |
| ·边坡设计安全系数 | 第60-61页 |
| ·南帮边坡稳定性分区 | 第61-62页 |
| ·数值模拟 | 第62-72页 |
| ·南帮东区 | 第62-66页 |
| ·东区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南帮西区 | 第67-70页 |
| ·西区计算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 ·南帮回采境界确定及回采煤量计算 | 第72-7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作者简历 | 第78-7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