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内科论文

艾灸对RA患者NIK、NF-κB、VEGF含量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7-11页
引言第11-13页
试验研究第13-43页
    1.研究对象第13-16页
        1.1 受试者来源第13页
        1.2 受试者选择第13-14页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3-14页
            1.2.2 中医诊断标准第14页
        1.3 纳入标准第14页
        1.4 排除标准第14-15页
        1.5 脱落剔除标准第15页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第15页
        1.7 研究病例的中止标准第15-16页
    2.试验器材第16-17页
        2.1 试剂盒的选择第16页
        2.2 艾灸材料第16页
        2.3 仪器、耗材第16-17页
    3.研究方法第17-26页
        3.1 样本量第17页
        3.2 随机方法第17页
        3.3 对照第17页
        3.4 盲法第17-18页
        3.5 治疗方案第18-19页
            3.5.1 分组第18页
            3.5.2 取穴和操作第18-19页
            3.5.3 疗程第19页
            3.5.4 合并用药第19页
        3.6 NIK、NF-κB、VEGF、TNF-α、IL-1β含量的检测第19-20页
            3.6.1 RA患者静脉血的采集第19-20页
            3.6.2 NIK、NF-κB、VEGF、TNF-α、IL-1β含量的检测方法第20页
            3.6.3 NIK、NF-κB、VEGF、TNF-α、IL-1β含量的检测步骤第20页
        3.7 评价第20-21页
        3.8 观察指标第21-23页
            3.8.1 人口学资料第21页
            3.8.2 一般体格检查第21页
            3.8.3 评价指标第21-22页
                3.8.3.1 临床症状指标第21-22页
                3.8.3.2 实验室指标第22页
            3.8.4 血清中NIK、NF-κB、VEGF、TNF-α、IL-1β的含量第22-23页
            3.8.5 安全性指标第23页
        3.9 不良事件的处理第23页
        3.10 质量控制第23页
        3.11 伦理审查第23-24页
        3.12 统计方法第24-25页
        3.13 技术路线图第25-26页
    4.研究结果第26-43页
        4.1 试验完成情况第26页
        4.2 基线结果分析第26-28页
            4.2.1 人口统计学和病情相关资料第26页
            4.2.2 临床症状第26-27页
            4.2.3 实验室指标第27页
            4.2.4 TNF-α、IL-1β含量第27-28页
            4.2.5 VEGF、NF-κB和NIK含量第28页
        4.3 艾灸对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第28-37页
            4.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组内及组间比较第28-34页
            4.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组内及组间比较第34-37页
        4.4 艾灸对NIK、NF-κB、VEGF的影响第37-43页
            4.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NF-κB和NIK含量组内及组间比较第37-40页
            4.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β含量组内及组间比较第40-43页
讨论第43-69页
    1.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认识第43-47页
        1.1 RA的归属范畴第43页
        1.2 RA的病因病机第43-44页
        1.3 RA的治疗第44-47页
            1.3.1 针刺治疗第44-45页
            1.3.2 灸法治疗第45-46页
            1.3.3 中药治疗第46-47页
    2.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研究第47-55页
        2.1 病因第47-48页
            2.1.1 免疫紊乱第47-48页
            2.1.2 环境因素第48页
            2.1.3 遗传因素第48页
        2.2 发病机制及病理第48-53页
            2.2.1 血管翳与RA第48-49页
            2.2.2 血管翳与VEGF第49-50页
            2.2.3 NF-κB与VEGF的相关性第50-51页
            2.2.4 NIK与NF-κB的相关性第51-52页
            2.2.5 NIK与VEGF的相关性第52-53页
        2.3 治疗第53-55页
            2.3.1 一般治疗第53页
            2.3.2 药物治疗第53-54页
            2.3.3 外科治疗第54-55页
    3.关于灸法第55-59页
        3.1 起源和发展第55-56页
        3.2 灸法的材料第56-57页
        3.3 艾灸的功效第57页
        3.4 艾灸的作用机制第57-58页
        3.5 灸法的选择第58-59页
    4.选穴依据第59-61页
    5.艾灸治疗RA患者的疗效分析第61-69页
        5.1 关于评价指标的选择第61-62页
            5.1.1 临床症状指标的选择第61页
            5.1.2 实验室指标的选择第61-62页
        5.2 艾灸治疗RA的结果分析第62-69页
            5.2.1 艾灸对RA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第62-63页
            5.2.2 艾灸对RA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影响的分析第63-64页
                5.2.2.1 关于RA患者外周血清中TNF-α和IL-1β指标的选择第63-64页
                5.2.2.2 艾灸对RA患者外周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的影响第64页
            5.2.3 艾灸对RA患者血清中NIK、NF-κB、VEGF影响的分析第64-69页
                5.2.3.1 关于RA患者外周血清中NIK、NF-κB、VEGF等指标的选择第64-67页
                5.2.3.2 艾灸对RA患者外周血清中NIK、NF-κB、VEGF含量的影响第67-69页
结论第69-70页
问题与展望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7页
附件第87-98页
    附件1:综述第87-94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94-95页
    附件3:中医症候评分量表第95-97页
    附件4:治疗附图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廖氏健脑益智推拿法干预1例先天性巨脑回畸形的临床报告
下一篇:人面子叶乙酸乙酯部位和单体抗菌活性及其胞内代谢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