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第11页 |
1.1.2 城市污水现状 | 第11-12页 |
1.1.3 城市污水特点 | 第12-13页 |
1.1.4 城市污水回收必要性及利用方式 | 第13页 |
1.2 热泵的概念与分类 | 第13-18页 |
1.2.1 热泵概念 | 第13-14页 |
1.2.2 热泵原理 | 第14-15页 |
1.2.3 热泵分类及特点 | 第15-17页 |
1.2.4 与其他能源形式热泵相比污水源热泵的优越性 | 第17-18页 |
1.3 污水源热泵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概述及污水换热器简介 | 第23-33页 |
2.1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介绍 | 第23-26页 |
2.1.1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构成 | 第23页 |
2.1.2 污水源热泵的特点 | 第23-24页 |
2.1.3 污水源热泵的性能评价 | 第24-26页 |
2.2 污水源热泵的系统形式及对比 | 第26-28页 |
2.2.1 污水源热泵的直接换热形式 | 第26-27页 |
2.2.2 污水源热泵的间接换热形式 | 第27-28页 |
2.2.3 两种系统形式的对比及选择 | 第28页 |
2.3 污水换热器的类型及技术问题 | 第28-32页 |
2.3.1 污水水源的水质分析 | 第28-29页 |
2.3.2 污水换热器类型及选择 | 第29-31页 |
2.3.3 污水换热器关键技术问题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污水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 | 第33-43页 |
3.1 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 第33-34页 |
3.1.1 强化传热的意义 | 第33页 |
3.1.2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途径 | 第33-34页 |
3.2 强化换热管的理论研究 | 第34-36页 |
3.2.1 边界层理论概述 | 第34页 |
3.2.2 边界层理论与对流换热 | 第34-35页 |
3.2.3 管内对流换热场协同原理 | 第35-36页 |
3.3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的方法 | 第36-40页 |
3.3.1 强化传热技术分类 | 第36-38页 |
3.3.2 管内插入物强化传热技术 | 第38-40页 |
3.4 内插可旋转式螺旋线强化换热装置 | 第40-41页 |
3.4.1 强化换热装置物理模型 | 第40-41页 |
3.4.2 强化换热装置的清洗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可旋转式螺旋线强化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 第43-59页 |
4.1 实验原理及思路 | 第43-45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43页 |
4.1.2 实验原理 | 第43-45页 |
4.1.3 实验基本思路 | 第45页 |
4.2 实验内容与方案 | 第45-48页 |
4.2.1 换热管实验台整体设计 | 第45-47页 |
4.2.2 水系统 | 第47页 |
4.2.3 电加热系统 | 第47页 |
4.2.4 测量系统 | 第47-48页 |
4.2.5 动力系统 | 第48页 |
4.3 实验设备的设计与安装 | 第48-51页 |
4.3.1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安装 | 第48-49页 |
4.3.2 螺旋线的选取 | 第49-50页 |
4.3.3 螺旋线的安装 | 第50-51页 |
4.4 实验操作方法 | 第51-53页 |
4.4.1 实验条件 | 第51页 |
4.4.2 实验注意事项 | 第51-52页 |
4.4.3 实验操作步骤 | 第52-53页 |
4.5 实验结果及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 第53-57页 |
4.5.1 螺距对两种内插可旋转式螺旋线换热管强化换热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2 转速对两种内插可旋转式螺旋线换热管强化换热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3 两种内插螺旋线换热管与传统换热管换热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5.4 内插可旋转式螺旋线换热管性能分析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可旋转式螺旋线强化传热性能数值模拟 | 第59-69页 |
5.1 CFD简介及数值模拟步骤 | 第59-60页 |
5.1.1 CFD简介 | 第59-60页 |
5.1.2 模拟步骤 | 第60页 |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5.2.1 内插可旋转式螺旋线换热管的数学模型 | 第60-61页 |
5.2.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61页 |
5.2.3 模拟过程的具体设置 | 第61-62页 |
5.3 模拟结果分析及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62-66页 |
5.3.1 内插可旋转式螺旋线换热管流动特性 | 第62-63页 |
5.3.2 内插可旋转式螺旋线换热管温度分布特性 | 第63-64页 |
5.3.3 螺距对内插可旋转式螺旋线换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4 转速对内插可旋转式螺旋线换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可旋转式螺旋线的抑垢性分析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1.结论 | 第69-70页 |
2.展望 | 第70页 |
3.创新与特色总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