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塔斜拉桥设计参数对其地震灾变性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1.1.1 桥型的诞生 | 第11-12页 |
1.1.2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情况 | 第12-15页 |
1.2 矮塔斜拉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矮塔斜拉桥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矮塔斜拉桥设计参数及地震反应分析理论 | 第20-32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结构总体设计及主要设计参数 | 第20-22页 |
2.2.1 结构体系划分 | 第20页 |
2.2.2 孔跨布置 | 第20-21页 |
2.2.3 主梁及拉索布置 | 第21-22页 |
2.2.4 桥墩与索塔 | 第22页 |
2.3 地震反应分析理论 | 第22-31页 |
2.3.1 静力法 | 第22-23页 |
2.3.2 反应谱法 | 第23-27页 |
2.3.3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27-28页 |
2.3.4 静力推覆分析法(Pushover) | 第28-29页 |
2.3.5 增量动力分析法(IDA) | 第29-31页 |
2.3.5.1 增量动力分析法概述 | 第29-30页 |
2.3.5.2 增量动力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0页 |
2.3.5.3 增量动力分析法(IDA)的步骤 | 第30页 |
2.3.5.4 增量动力分析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矮塔斜拉桥有限元建模和动力特性分析 | 第32-49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背景桥梁工程概况 | 第32-33页 |
3.3 动力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40页 |
3.3.1 计算模型与建模原则 | 第33-35页 |
3.3.2 桩—土作用的模拟 | 第35-36页 |
3.3.3 非线性问题 | 第36-38页 |
3.3.4 钢筋混凝土恢复力模型 | 第38-40页 |
3.3.4.1 单轴恢复力模型 | 第38-39页 |
3.3.4.2 西江特大桥桥墩恢复力模型特征参数 | 第39-40页 |
3.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3.4 动力特性分析 | 第40-48页 |
3.4.1 自振特性计算理论 | 第40-41页 |
3.4.2 特征值求解方法 | 第41-42页 |
3.4.3 西江特大桥自振特性计算结果 | 第42-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不同设计参数下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49-79页 |
4.1 概述 | 第49页 |
4.2 结构抗震性能指标 | 第49-51页 |
4.2.1 延性系数 | 第49-50页 |
4.2.2 强屈比 | 第50-51页 |
4.3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51-52页 |
4.3.1 选取原则 | 第51页 |
4.3.2 IDA分析中地震波的选择 | 第51-52页 |
4.4 双肢薄壁墩 | 第52-58页 |
4.4.1 计算模型及地震波加载 | 第52-53页 |
4.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5 墩梁连接形式 | 第58-67页 |
4.5.1 计算模型及地震波加载 | 第58-59页 |
4.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4.6 桥墩高跨比 | 第67-78页 |
4.6.1 计算模型及地震波加载 | 第67-68页 |
4.6.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8-7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