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第10-12页 |
1.3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片的制备方法 | 第12-17页 |
1.3.1 机械剥离法 | 第12-13页 |
1.3.2 电化学法 | 第13-14页 |
1.3.3 液相剥离法 | 第14-15页 |
1.3.4 化学插层法 | 第15-16页 |
1.3.5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6页 |
1.3.6 胶体化学法 | 第16-17页 |
1.4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片的表面功能化 | 第17-19页 |
1.4.1 化学功能化 | 第17-18页 |
1.4.2 物理吸附 | 第18-19页 |
1.5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片的生物应用 | 第19-25页 |
1.5.1 生物传感 | 第19-21页 |
1.5.2 生物成像 | 第21-22页 |
1.5.3 癌症治疗 | 第22-24页 |
1.5.4 抗菌 | 第24-25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超声辅助水相法制备小尺寸的WSe_2纳米片 | 第27-33页 |
2.1 概述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3 小尺寸WSe_2纳米片的制备 | 第28页 |
2.2.4 表征方法 | 第28-29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2.3.1 WSe_2纳米片的形貌表征 | 第29-30页 |
2.3.2 WSe_2纳米片的光学性质表征 | 第30页 |
2.3.3 WSe_2纳米片的结构和成分表征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聚多巴胺修饰的MoS_2纳米片-银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3-46页 |
3.1 概述 | 第33-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3.2.3 MoS_2纳米片的制备 | 第35页 |
3.2.4 MoS_2@PDA(MP)纳米片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5 MoS_2@PDA-Ag(MPA)纳米片的制备 | 第36页 |
3.2.6 表征方法 | 第36-37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3.3.1 磁力搅拌制备MoS_2@PDA纳米片的表征 | 第37-39页 |
3.3.2 水浴超声制备MoS_2@PDA纳米片的表征 | 第39-40页 |
3.3.3 微波反应制备MoS_2@PDA纳米片的表征 | 第40-42页 |
3.3.4 MoS_2@PDA-Ag纳米片的制备与形貌表征 | 第42-43页 |
3.3.5 MoS_2@PDA-Ag纳米片的结构和成分表征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MoS_2@PDA-Ag纳米片协同治疗细菌感染 | 第46-60页 |
4.1 概述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47-50页 |
4.2.4 表征方法 | 第50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4.3.1 细胞毒性和抗菌活性 | 第50-52页 |
4.3.2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 第52-53页 |
4.3.3 体外治疗已形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 | 第53-56页 |
4.3.4 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口感染的治疗 | 第56-58页 |
4.3.5 体内毒性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7-68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8-69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